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先看一则将人的名与号相混淆的实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已是一名拥有近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从风雨和泥泞中走来,向着更加美好和光明的明天阔步前行,百年征程,感慨万千!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当年在鲜红党旗前庄严宣誓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依旧热血沸腾。入党誓词12句话、80个字,字字钢铁般掷地有声,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激励着我。
□刘露回想我的入党历程,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影响我的老党员。1997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热电厂从事热工检修专业,刚到班组,正赶上机炉大修,现场人员一身煤灰、一手油污忙碌着。那一刻,压力、担心一下子占据
七月山河,流光飞舞,演绎不眠。望神州大地,清辉为伴,东方昊宇,璀璨争先。
百年大党历沧桑,画舫南湖领特航。闪耀红星驱雾暗,光芒宝塔照八方。逐贼荡寇邦国立,涤弱消贫社稷强。使命如磐责任在,征程再启九州昌!
连续七天雨后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再次来到了槐花谷。槐花谷在终南山七十二峪之一的虎峪口,虎峪口有个虎峪村,虎峪村有个王志忍,他就是我要专程拜访的槐花谷的蜂农。
孟夏周末,我们一行三人前往旬阳县龚家庄村巴士小镇一游。选择从县城小河北上山,路过阳光学校、瓦渣河村,朝山后走,所经沿途满目翠绿,房子漂亮,空气清香甘甜,一幅宁静祥和的新农村景象。相比城里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我不由得对这里心生向往。
儿时的我生长在农村,小学毕业后要去10里外的邻村上初中。
夏夜的况味,清幽而韵美,空气中飘逸着稻花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田野里散播着清越的蛩音和欢愉的蛙声。
布伦山是暖色调的风景,每年都用野百合的光芒,点亮眼睛里绿茫茫的森林湿地,像一团团燃烧彩霞的火焰,在山坡和谷地任性地怒放,有点奔腾的气势。
入党,不仅是一种政治荣誉,更是一种信念,让我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每联想到许多年前自己郑重其事写下的入党申请书,心情至今还是激动万分!
初夏,我再次拿起被搁置在书架五年的《人生》,书封面已被时光打磨得有点泛黄,这次重新翻阅,所有的故事情节因为“高加林”而被再次唤起,但此时的自己已不再是五年前那个生活阅历极少的青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正如路遥《人生》中写的,每个年轻人都有不同的困境、期待和追求。
80余年翻译生涯,坚持“形美、意美、音美”的翻译理念,将中文诗词的韵律转化为世界的美。“译古今诗词,翻世界名著,创三美理论,饮彤霞晓露”是他的座右铭。
时间的流逝可以冲淡许多记忆,但有些事却永远铭记在心。记得上小学时,老师带我们第一次远行,经过泥泞崎岖的山路,去渭华起义纪念馆,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壮举,我知道了那些英雄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时间基本在每年阳历的六月六日前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便描写了芒种的景象。芒种,不但是广大农村最繁忙的时节,也是几代从农村走出来人的集体回忆。
白水县城北约十余里,有村叫和家卓。村南新建园林,美其名曰:和园。一个“和”字,既应村庄之名,又有和谐圆满之意。初识和园,单听名字,简约大气,温情脉脉。
因为参加公司工会扶贫项目,我们来到了渭北高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冬日的阳光下,透过不大的窗户,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教室弹奏钢琴曲《天空之城》。优美的旋律中,我瞬间被小男孩满脸的微笑所陶醉,手指间流动的美丽音符所击中。真想不到在这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竟还有这样的岁月静好、琴声飞扬。
从我记事起就见三伯留着“三八”分头,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胳膊上戴着上海牌手表。夏天,上身穿白衬衣,下身穿蓝色裤子;冬天,棉袄套灰色的中山装。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为他的四方脸增添了无穷的精气神,给人一种谦谦君子、温柔儒雅、非富即贵的印象。
陕工网讯(记者 郝振宇)6月22日下午,西安市民宋开颜女士带着丈夫和孩子,驱车来到咸阳中国兵器工业202研究所,将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的吴运铎同志生前写给他父亲的28封信件和照片捐赠给该所。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课外读物很少,以至于家里糊墙的旧报纸我都会细细品读。记得有一次去距家七八里之外的姑姑家,有幸得到两本《星火燎原》,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但很快被书中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所感动,特别是里面关于长征的描述使我懂得:“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这种精神力量,在我心里升起信仰的光芒,指引着我未来前进的方向。
中唐诗坛上,被权德舆誉为“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五言诗确实是多。在《全唐诗》收录他的近四百首诗作中,五言诗就占了十之七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便是其中的佳篇,诗云:“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是老家半阴半阳的山坡上 长着一种藤类植物
耕读嘱似昨,念父泪如河。
迟子建说,一座城市有一条江,等于拥有了一册大自然馈赠的日历,这日历就是一部四季宝典。汉江、蜀河环绕的蜀河古镇不仅是一部四季宝典,更是汤汤汉水、千年岁月孕育的一块古玉。翻动这部宝典和涵养这块古玉的是小镇的人;是起锚的货船那一声声响彻天际的“起锚抽条噢”;是跑滩的纤夫嘶吼的汉江号子;是西门骡马古道上骡马的蹄声;是日日守在杨泗庙前眼瞅着进出码头货船的女人;一定还有那些来了去去了来的他乡人……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