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彬
晨曦微露,我照例在机关会议召开前翻开最新一期《陕西工人报》。这个习惯承袭自父亲,而父亲则是从爷爷那里继承——三代矿工与这张报纸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
爷爷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澄合矿务局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他常说,那时矿工识字的不多,谁家有《陕西工人报》,便成了全巷道的“文化人”。每领到新报纸,他总会小心翼翼折好,放进包裹严实的油纸袋中带下井。坑道深处,矿灯摇曳,工友围坐一团,听爷爷一字一句念报,那些铅字在幽暗的井下为疲惫的矿工点亮希望。
父亲接过爷爷的矿灯时,也接过了对《陕西工人报》的热爱。他说,八十年代矿区技术革新,许多新设备让老矿工无所适从,是《陕西工人报》上的技术专栏帮大家渡过难关。父亲至今仍珍藏着一摞泛黄的报纸,上面有他一笔一划记的学习笔记。每当夜深人静,父亲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戴着老花镜,一遍遍琢磨着报纸上刊发的每一个技术要领。
我加入澄合矿业时,正值行业转型关键期。作为第三代煤矿工人,我见证了传统采矿向智能化生产的巨大飞跃。从采煤工到机关干部,我一路走来,《陕西工人报》始终是忠实的伙伴。尤为自豪的是,妻子在地面服务单位工作,平日喜欢用笔墨记录矿区生活点滴。每当她的文章见诸报端,我们全家都会郑重其事围坐在一起,共同品读。她笔下的文字温婉细腻,将矿工家属的心声娓娓道来。
去年春节前夕,妻子写了篇关于矿工家庭团圆的散文,刊登在《陕西工人报》副刊。那期报纸,我们保存了十几份,分别寄给远方的亲友。父亲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品读,读到动情处,他眼角泛起泪光:“咱家与这报纸,真是有缘。”
在《陕西工人报》创刊75周年之际,我想由衷地说声感谢!感谢你陪伴我们走过风雨兼程的岁月!感谢你记录下煤海深处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瞬间!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