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摄影报道
九月的重庆,江风裹挟着细雨,国际博览中心内却涌动着炽热的人潮。
9月23日至26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此举办,陕西省总工会以“秦匠千年·智造未来”为主题,将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铺陈于山水之城,用20余件职工创新作品与4大分区布局,向全国展现了三秦职工的创新力量。
步入陕西展区,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入口处的“时空对视”——一尊按1:1复刻的跪射俑静静伫立,青灰色陶土上的细密纹路还留着千年窑火的温度,青铜古韵的何尊讲述着“中国”故事,而几步之遥,工业锋芒在此交织,新舟700客机(1:10)模型、长征五号(CZ-5)模型、长征二号F(CZ-2F)模型……这些“陕西造”大国重器旁,参观者体验现代工匠如何以毫米精度托举国之重器。
陕西展区刚一亮相便引得来往观众纷纷驻足,手机镜头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陕煤集团韩城矿业公司职工焦方毅凭借用角磨机在0.3毫米的鸡蛋壳上刻字的“蛋雕”绝技惊艳众人;全国劳模侯海峰带去的创意作品“匠心独运”“乘风破浪”“展翅高飞”传递出产业工人的创新激情;陕北剪纸非遗传承人武燕现场介绍为这次大会专门创作的剪纸作品“大国工匠”……从全国总工会展示交流区内的陕西创新成果,到全国职工“五小”成果展示交流区的三秦职工“小发明”,到陕西展区内涉及各行业、各产业的“奇思妙想”……大会期间,一件件凝聚精湛技艺和无限智慧的三秦职工创新成果吸引众多大国工匠、参展嘉宾的拍照、打卡。
一场场直播访谈、主旨演讲、工匠面对面、创新成果路演……聚焦工匠培育、匠心传承、创新创造等方面,在全国平台上发出了陕西声音。
秦匠千年,智造未来。当匠心成为基因,传统便不再是回望的彼岸,而是驶向星辰大海的舟楫。从千年古匠到当代工匠,不变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涌动的是拥抱未来的创新活力——这便是三秦大地献给大会的“守正创新”答卷。
各省劳模工匠代表到陕西展区参观并与我省劳模工匠合影。
陕西展区四大主题展位。
全国劳动模范武燕为本届大会专门创作的一幅剪纸作品。
《三秦工匠》系列丛书受到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学生热捧。
9月24日,以“秦匠千年 智造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陕西分论坛在重庆举行。
大国工匠徐立平(右)向前来陕西展区参观的大国工匠介绍航天技术。
宝鸡市总工会组织宝鸡劳模工匠人才代表前往重庆,观摩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论坛,近距离感受大国工匠的魅力。
观众参观了解陕西展区展出的兵马俑模型,并了解兵马俑修复技术。
陕西2025大国工匠人才蔡嵘(左)、林琦(右)聆听工匠力量2025论坛。
在第三届工匠大会“职工之家”APP直播中心,陕西大国工匠分批应邀录制直播节目。
9月22日晚,参加第三届工匠大会的部分大国工匠、嘉宾来到重庆两江交汇处,观看以“新韵重庆·致敬工匠”为主题的无人机灯光秀。
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