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9月24日9时许,当情景舞蹈《天工开物》的最后一个动作定格时,舞台灯光渐亮,以“秦匠千年智造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陕西分论坛拉开帷幕。
一段3分钟的陕西省总工会职工创新和工匠培育工作宣传片,将三秦大地上的匠心画卷缓缓铺展……从车间里专注的眼神到实验室里严谨的操作,从古老文物修复的指尖细活到现代装备制造的精密加工,每一个画面都诉说着“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真谛。
宣传片落幕,现场掌声如潮,两场重量级主旨发言接踵而至。大国工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高凤林作了以“理论有禁区 突破无极限 在继承与创新中探索人类文明的无限可能”为题的主旨发言,抛出“构建新时代工匠体系”的思考——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路上,唯有以极致追求搭建培育土壤,才能让更多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则以《从工人到院士》为题,将技术工人的成长与国家创新发展紧密相连,他的分享没有遥不可及的理论,只有“从一线中来、到创新中去”的务实。
论坛最动人的篇章,当属“秦匠千年智造未来”对话环节。舞台上,铜车马、新能源变速器、高铁、火箭发动机等模型一字排开,宛如一条跨越千年的“匠心时光轴”,而5位工匠的登场,让这条时光轴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大国工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马宇,一开口便带众人穿越到两千年前。“修复铜车马时,最震惊的是秦代工匠已掌握‘标准化生产’,7000多个零件能互换,还懂铬盐防锈技术——这可是20世纪才被国外申请专利的工艺!”马宇笑着说。
从古代铜车马到现代新能源汽车,大国工匠人才、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维修电工蔡嵘的故事,是一场“技能逆袭”的生动诠释。13年来,她从普通电工成长为制造出第十万台新能源变速器的“设备神医”,蔡嵘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近三年完成80余项创新改造,节约资金1000余万元。
“测量数据错一点,可能就是几千万元的损失。”三秦工匠、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精密测量工白芝勇的话,透着对“精度”的敬畏。这位“高铁精度测量第一人”,用GNSS和无人机技术为高铁“定脉”,哪怕0.3毫米的基准误差也绝不放过。
“航天事业没有‘差不多’,只有100%。”大国工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火药整形师徐立平将工作误差从要求的0.5毫米压缩到0.2毫米,发明的“立平刀”填补了行业空白。
80后大国工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何小虎,代表着秦匠的“新生力量”。“产品就是人品”是他的座右铭——他曾为一个合格率仅20%的零件,经历50多次失败后重新设计流程,最终实现100%合格。
当对话环节结束,5位工匠的故事仍在现场回荡。从马宇指尖的千年铜车马,到蔡嵘守护的新能源变速器,从白芝勇丈量的高铁经纬,到徐立平雕琢的火箭“心脏”,再到何小虎攻坚的航天难题,不变的是那份“专注、执着、创新”的匠心内核。
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歌声,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论坛落幕,匠心永不落幕。穿越千年的秦匠精神,终将在更多人手中传递。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