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技术经理人队伍在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注册企业2500余家,实现融资20余亿元——
田博(左一)组织彬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对接氢易能源项目落地事宜(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李文亚的“创业梦”实现了。
作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李文亚20余年来专注于冷喷涂固态增材制造技术研发应用。受益于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他注册成立了陕西斯赛姆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今年5月,企业正式投产,目前签约订单已突破1000万元。
在李文亚看来,迈出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步,离不开技术经理人的帮助。“厂房、人才公寓,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技术经理人张艺翔功不可没。”
技术经理人,一头连着高校、院所,一头连着市场、产业,既懂技术又懂市场。
近年来,陕西省技术经理人队伍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注册企业2500余家,实现融资20余亿元。
助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最近,我们的储氢载体和储放氢催化剂产品开始小批量向客户交付,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9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副研究员、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易能源”)董事长王斌说。
现在虽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但回想起2023年新建厂房时遇到的“大麻烦”,王斌仍十分感慨:“幸好得到了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技术经理人田博的鼎力相助。”
“新建厂房需要符合化工用地要求。我们的研发总部在西安,可找遍西安也没有符合要求的场地,目光只能投向周边地区。”王斌说,“投资人对项目进度是有严格推进要求的,每个环节都不敢耽搁,厂房建设成了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得知氢易能源的建厂需求后,为其在彬州、永寿、长武进行了场地匹配,并陪同企业一一进行考察,最终确定落户彬州。”田博说。
考虑到企业处于初创期,研发又特别“烧钱”,田博找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商定厂房由企业自建改为园区代建。
“最终约定了5年的租赁期,等企业发展壮大后再协商购买厂房。我们还在人员招聘、项目申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服务。”田博说。
田博团队的贴心服务让氢易能源驶上发展“快车道”。目前,公司已具备2000吨/年的有机氢载体及配套催化剂生产能力,为其掌握的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广泛商用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因技术成熟度不足、资金短缺、市场脱节或服务体系缺失而遭遇的高失败风险阶段,业内称之为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创业者跨过去。”田博说。
依托技术经理人团队的专业评估与对接能力,2021年以来,咸阳累计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1300项,成功落地企业350家。
做科学家的“创业合伙人”
随着“三项改革”纵深推进,陕西高校、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从“不敢转”“不想转”转变为“我要转”“转成功”,对技术经理人的需求也随之激增。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很多技术经理人已经从单纯的“技术中介”升级为科学家的“创业合伙人”。
“除了供需对接,我们还要深度介入成果筛选、知识产权布局、融资等工作,为创业者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技术经理人孙雨尧说。
2022年以来,孙雨尧和同事几乎走遍了陕西的高校、科研院所,挖掘转化项目。
西安工程大学教师赵舟团队的转化项目——陕西空天锐智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孙雨尧陪伴成长起来的。
“我去学校走访时了解到,赵老师从事热防护结构—功能一体化3D纺织碳纤维预制件研发、制备,产品可用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我本科是西北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知道项目的含金量。一番沟通下来,我们就初步敲定了转化事宜。”孙雨尧说。
从专利授权、股权设计,到办公、生产场地落实,再到人员招聘、政策申报,孙雨尧为赵舟团队项目落地提供了全程服务。不到半年时间,企业就实现投产,目前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元。
“多亏了技术经理人为我们提供的帮助以及精打细算,我们才得以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让成果转化之路平稳起步。”赵舟说。
包括赵舟的项目在内,3年多来,孙雨尧及同事已推动和服务1000余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落地西咸新区,涵盖先进制造、氢能及储能、电子信息等领域。
培育更多“创新催化剂”
“周四去投资机构参访,10个名额,感兴趣的请报名。”9月2日,蔡振华在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理人学院培训班学员微信群发出通知后,10个名额几乎瞬间“接龙”完毕。
今年1月,由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科协与西安交通大学五方共建的技术经理人学院成立,这是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
蔡振华是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投资总监,也是这次技术经理人学院首期中长期业务培训班的课外导师。2023年以来,他带领团队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百余项,助力项目年融资额超1亿元。
“选择这样的行业‘大咖’担任课外导师,就是希望提升学员的实战能力。”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说。
“首期100名学员以省内高校、院所负责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的工作人员为主。针对其需求,我重点在项目辅导、投资对接等方面进行培训。”蔡振华说,这些实操补上了学员能力短板,因此出现“抢课”的场景。
“这次培训算是来对了。我在技术挖掘、场景适配、融资对接等方面收获很大。”来自中国移动陕西公司的学员卢洋说。
培训班配备技术、产业、资本“三位一体”导师矩阵,强化课外实践,旨在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业务、留得住、用得上”的复合型人才。
“技术经理人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催化剂’。我们希望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王文说。
经过多年探索,陕西基本形成了“培训+认定+职称”的全链条技术经理人建设体系。省科技厅已培训技术经理人超5500人,累计认定5批1292名省级技术经理人。陕西1063人取得技术转移转化职称。
“聚焦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我们将按照新出台的《陕西省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培养好、使用好、激励好这支队伍,让科技与产业更好实现‘双向奔赴’。”省科技厅成果转化处负责人说。(群众新闻记者 霍强)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