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路演现场。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摄
9月25日,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创新成果路演现场,一套能自主完成边坡监测的“智能测量员”成为全场焦点。中国电建西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软硬件工程师王小勇,带着团队研发的“测量机器人智能联控监测系统”登台,为在场观众揭开了大型工程监测“智能新解法”的面纱。
谈及传统工程监测的困境,王小勇一语道破核心问题:“人工观测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因雨雪天气而中断,加上测量环境复杂、存在安全风险,且数据计算量大、处理滞后,严重影响工程安全评估。”这一痛点,也是国内众多大型工程在监测环节面临的共同难题。
针对传统监测的短板,王小勇为现场观众讲述了团队精心研究的解决方案。团队提出通过集成测量机器人、气象传感器、智能网关及安防装置等,构建多传感器协同的无人值守监测网络。这套“组合拳”能实现环境量与毫米级变形数据的全天候采集、传输与存储,彻底打破了传统监测“看天吃饭”的局限。
王小勇还向大家介绍,为让系统既可靠又易用,团队在项目上使用的3项关键技术:项目采用串口通信技术,实现设备与主控端的实时交互,保障通讯高速稳定;依托徕卡GeoCom技术开发标准控制接口,让测量机器人能远程开关机、自动照准锁定、自动旋转切换盘面,并自主执行测量、获取数据,大幅提升测量效率;设计多种测量处理策略,从设备安全到数据可靠性全程把关。
目前,这套“智能测量员”已在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重点项目羊曲水电站和龙羊峡至青铜峡第二座大型阶梯电站拉西瓦水电站“上岗”。系统投用后,显著提升了边坡监测效率,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
王小勇的分享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广泛共鸣。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事业部焊接产线组班组长李万君表示:“这个项目非常好,期待未来能在高铁等重大工程中看到它的应用。”国网宝鸡供电公司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周红亮也表示:“王小勇的讲述给了我很大启发,接下来我会更潜心研究,推动电力建设进一步智能化发展。”
“我们希望让这套系统走进更多工程现场,和行业伙伴一起推动工程测量智能化。”路演尾声,王小勇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如今,这样的智能创新正为我国大型工程建设注入新动能,让工程安全更有保障、建设效率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