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 稻浪翻滚 金穗飘香。
韩城 “大红袍”迎来采摘季。
安康稻浪翻滚 金穗飘香。
千阳苹果成乡村振兴“致富果”。
铜川 特色农业喜迎丰收。
临潼 8万余亩石榴丰收上市。
又到秋分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 广袤的田野上,一派作物成熟景象,三秦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
高位推动,建全体系优服务;特色引领,延链补链提质效;链群同构,搭建载体促融合;主体带动,强化联结促增收……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陕西将各有侧重做优前端、补短强弱做深中端、紧盯市场做活后端,以全链提升加快乡村产业发展。
做优前端,突出优势特色,优化区域布局,8条重点链优选115个重点县,累计认定50个省级典型县,推动特色产业向优生区优势区集中,苹果、猕猴桃、羊乳3个产业体量稳居全国首位,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1/3、3/5,茶叶、食用菌产量和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首位。
做深中端,开展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引导衔接资金支持产地加工,抓好加工园区建设、技术推广、品牌营销等20件加工实事落地,全省建成572万吨果品冷藏库容、每小时1800吨智能分选线,具备每年100万吨浓缩果汁加工、92万吨菜品加工、3000万头生猪屠宰、150万吨羊乳加工能力,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体系更加完善。
做活后端,推进农业品牌培育和产品营销,开展陕农优品“产区行”“销区行”精准对接活动,富平山羊奶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延安苹果、咸阳马栏红等4个品牌跻身2024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前十,水果网络零售位居全国第一,猕猴桃、茶叶等陕农优品“直卖全球”。据行业统计,2024年茶叶出口1998.99吨、出口额1150.9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71.12%和177.32%,上合农业基地农产品出口专列首发俄罗斯,浓缩苹果汁、猕猴桃、梨出口量全国前三。从陕南、关中到陕北,陕西省的“水果带”铺成了一条南北绵延878公里、跨过八个纬度、穿越三大气候带的“甜蜜之路”。
下一步,陕西将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聚力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丰收满仓,秋天里最动人的乐章,正在三秦大地唱响。
本报记者 赵明
韩城 “大红袍”迎来采摘季
本报渭南讯(记者 张军建)韩城市“大红袍”花椒近期迎来采摘季。韩城作为全国最大花椒生产基地,全市花椒栽植面积达55万亩,花椒产量突破3600万公斤,三产产值突破40亿元。
该市建成了5个万亩花椒示范基地,选育狮子头、无刺椒、南强一号、早红椒、黄盖5个韩城“大红袍”花椒系列良种。全市先后发展花椒精深加工企业30余家。研究开发调味、食品、保健、肥料、日化、养生、文玩7大类40余种系列产品。花椒、花椒籽、花椒芽菜等加工工艺和技术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全市已发展形成集科研、生产、集散、深加工于一体的花椒全产业链格局。
安康 稻浪翻滚 金穗飘香
本报安康讯(记者 吴琛琛)金秋九月,安康大地稻浪翻滚、金穗飘香,全市29万余亩水稻渐次成熟,农户们抓住晴好天气全力抢收,田间地头机器轰鸣、农人穿梭,处处是繁忙的丰收图景。
记者从安康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安康各地正统筹调配农机、组织人力,全力推进水稻收割工作,收获进度达30%,预计9月底可完成全部收割任务。经测产核算,全市水稻种植面积29.37万亩,较上年增加0.51万亩,预测水稻平均亩产达477.8公斤,较上年亩增4.8公斤,增长1.01%;预计总产稻谷14.03万吨,较上年增长0.38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稳向好。
千阳 苹果成乡村振兴“致富果”
本报宝鸡讯(任书甲 记者 董毅)眼下,千阳县的早中熟苹果迎来销售旺季。近日,记者走进张家塬镇王家庄村,连片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村民们正趁着降雨间隙加紧采摘,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
“今年我们村34亩苹果园再获丰收,亩产达到3500公斤,比去年提高了近1000公斤,价格也高于往年。”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军一边忙着指挥工人装车,一边高兴地介绍。话音刚落,一辆辆满载苹果的货车缓缓驶离村庄——这批货物的订单来自湖北。从以往的零售,到如今批量订单直发,王家庄村苹果销售的变迁,正是千阳县推动果品产销升级的生动缩影。
铜川 特色农业喜迎丰收
本报铜川讯(记者 袁靓)金秋时节,铜川市多地特色农产品陆续进入收获期,王益区的金丝皇菊、宜君县的鲜食玉米和印台区的吊干杏等特色种植产业硕果累累,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丰收喜悦。
在王益区,百余亩金丝皇菊已全面进入采摘期。田间地头,工人们正娴熟地采摘着朵朵菊花。这些色泽金黄、品质上乘的金丝皇菊,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新黄金”。
宜君县彭镇高村的鲜食玉米同样迎来丰收。农田里,一株株玉米秆挺拔矗立,颗粒饱满的玉米预示着又是一个好收成。
在印台区,一颗颗色泽鲜艳、饱满圆润的吊干杏挂满枝头。据了解,经过多年对吊干杏的精心培育,如今示范园内已发展大棚栽植20亩、大田栽植40亩,年产值约30万元,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临潼 8万余亩石榴丰收上市
本报讯(记者 胡琳)9月19日,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的8万余亩石榴迎来丰收。
道路旁、院落里、果园内,一个个周身通红、圆若灯笼的石榴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在石榴园中,忙着采摘、分拣、包装。
临潼区是我国最早的石榴种植地和石榴主产区之一。近年来,临潼区按照“提高石榴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思路,以现代石榴种植技术为支撑,以品牌化为抓手,让石榴老产区焕发新活力。
目前,临潼区年产优质石榴8万余吨,区内石榴生产销售企业、专业合作社60余家,超过5万人从事石榴相关工作,石榴产业年产值超5亿元,综合产值达15亿元。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