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党啊 又一次 我让自己的诗笔饱蘸浓浓的感情 在激动和振奋中 书写对您的万千种思绪和无限忠诚
那是我婚后第一次到瀛湖,时间大概是1992年的春季。岳父家所在的村子地处瀛湖中上游,小地名叫南溪乡集中村,他们住在三组。听说原来的房子被湖水淹没了,现在住的地方是迁移上来的。
麦子飞溅,从麦秸秆剥离。五月滚烫的石板,碰撞出一粒粒麦子的鲜香。
红樱桃,绿蚕豆。雨后新晴,樱桃、蚕豆成了菜场上的主角,这儿一篮,那儿一堆,红红绿绿,煞是诱人,不禁想起宋代诗人释行海的一句诗:雨洗樱红蚕豆绿。
我是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的一名基层党员。我所在的企业,几易其名,从国家建工部西南四公司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21支队204大队,再到如今的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任凭风云变幻、潮起潮落,这支铁军劲旅所向披靡、屡建功勋。
此刻,当你真正置身塞罕坝,平视目光无法穿透的密林,眺望碧空轻盈漂浮的云朵,你就不能不对塞罕坝人投去敬重的目光。
儿子:妈妈,能不能把您衣服上的徽章送给我。 妈妈:我没有徽章啊? 儿子:就是你衬衣上的,红黄相间,小小的,圆圆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每一个中国人在不同的时代都会铭刻下永难忘却的记忆。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沧桑而百折不挠,风雨兼程却临危不惧。这就是伟大的革命精神赋予我们的强大动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更要思考中华民族开启发展和进步的“根”和“魂”。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让新时代的中国人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发展者,让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更加鲜活繁荣。
“党啊,亲爱的妈妈”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歌声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听起来非常感人,道出了国人的心声,更道出了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挚感情。恰逢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学党史,忆党恩,正是一个牢记历史发展,传承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国应当为之事,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各种征文比赛、歌曲征集活动,中华儿女要用最优美的文字讴歌党,用最铿锵有力的歌声颂扬党。
不知不觉,2 0 2 1 年已即将过半。一些人一边感叹时光易逝,一边又匆匆赶着忙碌。在前进的路上,希望能有一本书相伴左右,可以在嘈杂纷乱中给你一分优雅和安宁的力量。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许多历史人物和典故常常信手拈来、见解独到。他在读《新唐书·李叔明传》时,在“叔明素豪侈,在蜀殖财,广第舍田产。殁数年,子孙骄纵,赀产皆尽。世言多藏者以叔明为鉴云。”这一段文字旁批“多藏厚亡”。此批语出自《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我理解的意思是聚财过多,并不是真正厚爱子孙后代,只能使他们饱食终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甚至违法乱纪、丧失性命。
收到西北大学教授、半通斋主人刘炜评先生所赠之《京兆集》,已差不多有小半年时间了。这本诗集,收录了从2 0 1 1 -2 0 1 9 年的上千首诗,读来让人颇感负重。
毕业1 0 周年聚会上,宇又见到了琪,仍然心怦怦直跳。
幼儿园上午召开趣味运动会,必须有家长相陪。儿子奉命军训,儿媳忙着上班,无法抽身。儿子央求我陪孙女倩倩去,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岂能推辞。
漫步在乡间原野,微风轻拂,金色的麦浪翻滚,麦香弥散。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六年前的那个夏天。
写作至半夜,忽接朋友发来的照片,高原的夜空,星星稠密,明亮,宝石一样缀满了苍穹。他让我即刻到阳台上,去看星空,我去了,极目仰望,但城市的霓虹灯遮盖了星星的光芒。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不愿意过多的提及这个话题,但每年的六月,高考的日子都会如期而至。三十多年前与高考擦肩而过对我所造成的伤痛,就像缝合已久的伤口,每逢六月,还会隐隐作痛。
“敬爱的父亲大人:我入党了。我会像其他优秀党员那样,为党奉献青春,为国争光添彩……”2 5 年前入党的当天,我就急切地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这个喜讯。
接到中铁二十局集团工会陈益发副主席分享的一则邀请短信,得知《陕西工人报》正在组织 “重温入党申请,向党说句心里话” 建党百年征文活动,笔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身为一位退休老党员,每当回忆起四十多年前那段非同寻常的入党经历来,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因为当年在我加入党组织之前,曾经有过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经历, 那每一封申请书的背后,都记录着一段终身难忘的故事。
他,一位开国少将,1 9 5 7 年带领全家从新疆回到江西省莲花县老家重新当农民,“将军农民”甘祖昌的事迹由此传遍大江南北。
万卷公司版的《随园诗话》补遗卷六,收有一则谈对联之佳者的诗话:
铜川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唐代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和北宋画家范宽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千年炉火不熄的耀州窑,照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等闻名于世。在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和谷、安黎都是铜川人,是铜川走出来的著名作家,铜川因他们更出彩、更骄傲。
这是五月的夜晚 经过黄昏 那是一会儿的细雨 才有了此时
1 0 0 年的艰辛历程 是您让春风 唤醒一个沉睡的巨人
红色圣地忆当年,夕阳一登嘉岭顶。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