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从废墟到热地,让“抗战中的伟大奇迹”开口说话
2025-09-26 08:47:41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原标题: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自2020年11月开园后,累计接待各地游客近200万人次——

  从废墟到热地,让“抗战中的伟大奇迹”开口说话

  工人日报记者 毛浓曦 祝盼

  初秋时节,在宝鸡市金台区十里铺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在这片占地约40亩的红色景点参观。这处建成未久、地方不大而名气越来越大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申新第四纺织厂内迁至此建厂复工,为持久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荒原上复活历史

  然而,这块不足40亩的网红地——特别是今天游客打卡的核心区,当初差点沦为废墟。

  “窑洞曾被用作种蘑菇、酿醋、仓库、厂房,造成严重损害,垃圾、臭水、杂草、蚊虫,让人闭气,人都没法进去,2018年维修清出上万方垃圾。”长乐塬管委会主任王敏说:“当时边维修,边申报抗战工业遗址,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你宝鸡有什么抗战’,但当大家仔细听了我们的介绍,转而特事特办,热心支持申报、保护。”

  2016年5月,宝鸡市金台区抽调4名干部成立管委会,启动遗址项目建设。“当时,遗址已被六个单位分别占用,我们挨户上门做工作、协调,甚至打官司,三年拿回土地20多亩,随后征地、拆迁,把遗址上的4个建筑逐步列为区、省、国家保护文物,最终成为全国首批工业遗址之一。”曾在管委会分管工程建设的苏强回忆道。

  最小干预,最大保护,修旧如旧。经反复试验,2018年开始维修施工。“窑洞里,四十年代的墙砖、木地板风化、腐蚀严重,排水系统、电路也不能用了,还有办公楼的檩条、排水、电路进行维修更换,光砖就换了几万块。”苏强说。

  又组建团队,征集文物。从宝鸡、无锡等地纺织厂弄来117台纺织机器,从申新厂的后身陕棉12厂的档案室等处,找到文献1300多件、照片1100多张、实物530多件,并请专业设计院设计展陈。最终在一片废墟上,历史原貌得以最大程度复现。

  而赋予这些建筑、文物以生命的,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关键老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历史研究专家冯驱。这位申新子弟,从小就深受申新第一代员工(外公)亲历的民族工业抗战内迁故事的感染,后来在积累资料中与申新领导人龚一鸥有长达10年的交流,采访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资料,也激发出他要把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公诸于世的强烈责任感。经过20年的边工作边研究,终于搞清楚了这段悲壮的历史。2009年退休后,他呕心沥血,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西迁!西迁!》,详实记录了抗战中我国民族工业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壮举。

  受聘长乐塬管委会后,他和宝鸡日报社原文体部主任袁智强领着一群大学生,搜集整理历史资料,进行抢救性采访,录制口述历史,编写遗址历史、文物故事。遗址就这样“活”了,有血有肉。

  “遗址的说明文字,都是我和袁老师亲手写的,很多段落我是流着泪写的。中国抗战工业内迁,申新是一个典型缩影。前辈们在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候做了努力,至死不悔,抗战没有这些东西支撑怎么抗?写《西迁!西迁!》时,有几段我嚎啕大哭。”冯驱哽咽着说。他白发抖动,瞬间红了眼圈。

  遗址讲活了故事

  窑洞车间是遗址的核心,它讲述着大后方的抗战故事,轰轰烈烈,震撼人心。

  “日军曾出动334架飞机32次轰炸宝鸡,26次重点来炸申新。为抵御日军空袭,申新在黄土塬下开挖窑洞车间,充分利用黄土的地质特点,保护工人和设备生产。”走进长乐塬下的窑洞车间,恰逢管委会与当地学校开展小小讲解员“讲好家乡故事”活动,宝鸡市店子街小学6年级学生侯景悦,用童声童语向游客讲起了85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不屈不挠故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以申新纺织厂为首的15家民族企业迁到宝鸡,自然成为日寇轰炸的重点目标。1940年1月至1941年2月底,顽强、智慧的申新工人在陈仓峪(今长乐塬)下人工挖掘了总长3.5华里、使用面积达4837平方米的24孔砖砌窑洞,并将全部前纺设备和1.2万枚纱锭搬进洞内。1941年4月9日,迁址后的申新纺织厂正式投入生产。

  置身于这座被林语堂称为“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的窑洞车间,只见七孔纵向长洞被六孔横洞贯通,形成洞洞相连的网格状,里面还有一眼泉水井、五孔通风竖井,时隔84年,仿佛仍能听到窑洞外刺耳的警报声、撼天动地的爆炸声。但在30多米厚的黄土层下,机器飞转,纺织工巡检如常。

  “大家看,洞壁砖块青红交错,这是因为建筑材料极度匮乏,砖块需要从咸阳、西安拉过来,有什么砖就用什么砖;没有水泥,只能用石灰和黄沙和成砂浆,石灰来自几百公里外的耀县;没有机械,所有工作都靠人力完成,土方量近8万立方米。”洞内展陈的纺纱机、织布机、文图、影像以及讲解等,共同叙说着艰苦卓绝的故事。

  “我们的前辈有多难?就说用电这件事,申新想尽了办法,先是找来木炭机,又拆下汽车引擎,借来锅炉、发电机等发电,带动了2000纱锭试生产;再租用陇海铁路火车头改装作临时动力,又增加了4000纱锭的生产;最后是自建3000千瓦机组电厂,才解决了全面生产的电力。”冯驱说。

  申新纺织厂克服了资金、土地、建材、动力、日军空袭、劳动用工、机物材料等重重困难,到抗战胜利,累计生产棉纱6.2万吨、棉布43.2万匹。1941年投产的福新面粉厂,仅1945年生产面粉39万袋,其中21万袋供给军用。这些军需民用急缺物资,有力支持了抗战。

  宝鸡抗战传愈广

  “以前还真不知道宝鸡有这么一段历史。”“很有必要让后人知道这是伟大抗战的一部分。”“这是民族工业投身抗战的历史标本。”来自宝鸡、北京、云南的游客表示深受震撼。

  走出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人们记住的不光是宝鸡申新,还有整个民族工业内迁抗战的轮廓: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占全国(不含东北)工厂总数32%、有1279家工厂的上海,其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厂冒着枪林弹雨向内地搬迁,付出惨重损失后,最终146家工厂、2500名技术工人迁往武汉;随着国土的快速沦陷,仅仅几个月之后的1938年1月,武汉的250家工厂继续内迁,其中100余家入湘、98家入川、21家入陕。

  在这中国民族工业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壮举中,1921年建厂的武汉申新纱厂,1938年10月开始西迁,经历千难万险,遭遇惨重损失后,其中,2万锭纱锭、400台织布机、3000千瓦发电机组及面粉厂设备,迁入陕西宝鸡;1万锭纱锭、100台布机以及面粉厂设备,迁入重庆。到1941年1月,申新在两地实现全面复工。1943年,宝鸡申新纱厂工人达3000多人,成为西北后方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

  可是在遗址开园之始,冷清的情况完全出乎各方意料。“没人来!”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管委会抓住机遇,邀请党政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免费参观、开展团建,遗址的社会影响迅速扩大,游客呈现井喷式增长。随后,与旅行社合作,引入高校挂牌展开学术研讨,节假日请商户进园办集市,保持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原创文章和视频的高频率更新,举办讲解员大赛,与中小学开展小小讲解员暑期实践活动……

  “开园以来,游客从无到有,又从本地扩展到全国,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今年截至8月底,接待游客3万人次,较去年增长7%,可见知名度、影响力在不断提升。”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运营部李文博说。

  就在最近,一场纪念这段历史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我那长乐塬》在宝鸡震撼上演,一票难求。总导演冯玉萍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剧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音乐剧虽是舶来品,但我们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更好地拓展长乐塬的参观空间和旅游体验,遗址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新增的80亩地中,55亩有6处文物,军博展览区已基本完工,潜艇、飞机、坦克等都是真家伙,吃住玩的地方已开始招商。”管委会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