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党满良 我和菜场的老刘是哥们。老刘是菜贩,人长得排场,能说会道,也很勤快,街道上有头脸饭店里的菜都是他负责送。 这一夜,我们几个人相约吃饭。到了包间,服务员笑盈盈地递来菜谱,老刘让我点菜,我随
王新荣 我喊她姐姐,但不是血缘意义上的那种。 那年,我来Y城打工,因为网络认识了一大帮子朋友,姐姐便是其中之一。起初,我们不熟悉,相互的交流只仅限于网络。后来,聊得多了,便熟识了。 第一次
刘宝凤 黄鹂唱歌,麦子要割。每到这时候我都特别兴奋,因为我知道夏收结束就可以去姑姑家送忙罢节,其实就是送曲帘馍。 小时候是我爸带着我去姑姑家送忙罢节,因为要背大曲帘馍。后来我长大了,他忙不开便
斯琴 安嫂蹲下把新长出的吊兰小植株种在围墙下,她的前面已经有三四十株成活了。安嫂小心翼翼地挖土拍松,把小植株轻轻地分开,植入土中。我不解地问:“嫂子,咋不栽花盆?” 安嫂说:“家里有,种这里长
文/柳青 三面环山的一面山沟里,兵是孤独的,兵们饲养的猪也同样的寂寞,同样的孤独。于是,一只猪,一只不甘寂寞的猪,一只情窦初开的猪少女,勇敢地出走,进而演绎了一出渴望自由、渴望爱情的故事。 这
文/李晓 人到中年,我就寻思着从机关退休,到乡下的树上去睡觉。我睡眠一直不好,想去改善一下睡眠质量。 乡下一个亲戚家,有一棵老槐树。槐树有两个巨大的枝丫,我就在枝丫间搭一个结实的床吧。我在石头
文/王晓萍 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除了亲情、爱情之外,便是友情。 柔弱的我,一生中只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爱,却饱尝了两次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的痛。那是十二年前,先是我挚爱的老公不幸因公殉职。从此,我
夏日里的花,除了荷,最喜欢的便是合欢了。 “夜合枝头别有春,坐含风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想照,敛尽芳心不向人。”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合欢树”,或许没多少人知晓,但一部《甄嬛传》的热播,却让许多人认识
王宝平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二哥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时间了。人常说:骨肉亲,连着心,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些年来,我时常在梦中与二哥一次又一次地相见,一次又一次地被泪水打湿了枕巾…… 二哥
文雪梅 26岁那年我还没有嫁出去,先前谈了几个男朋友都是阴差阳错,最后,不是我不满意人家,就是别人没看上我,父母更是心急如焚。为了却老人的心愿,我是只要有人介绍,对方条件差不多就见面,真可谓“装
李成林 25年前,我在一所乡村中学任教,是名代课老师。一天,我在街上溜达,忽然村头的大喇叭传来个好消息,县里要招考干部了,面向“五大”毕业生。我条件全部符合,当时我兴奋地蹦了起来,心想终于有机会能吃
文/田家声 豆儿糊汤美食人人都喜食,但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得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一方美食。商州美食多得数不清,洋芋糍粑、蛤蟆谷朵儿、腊肉炒芋饼、商芝肉、豆芡、油茶、红薯油糕、榆钱麦饭……然而最
文/付秀宏 感谢有唐诗,感谢有爱情,让我们活得很有感觉。 爱的感觉正流淌,从字迹中间来,或已流成长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发源唐诗;“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也发源于唐诗。
文/郝文昌 东西两边都是很高的土梁,教稼台就坐落在这块凹地中的武功镇东面。这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垂柳和塔郁郁青青。砖铺的道路两侧,紫色的马兰花开得泼泼洒洒。迎面是一尊后稷的石像,左臂抱着硕大的麦穗,
文/冯小兰 生活的大院,花木丛生,常年开满各种花朵。花的香和草木的气息很清新,引来各种蝴蝶在花丛中飞,从一朵花飞向另一朵花,这样一来,整个院子便热闹了,大院里的一草一木便都生出了性灵,年华往复,一
文/姚元忠 在我的家乡,打柴一般是男娃的活计,打猪草一般是女娃的事情。但我既打柴又打猪草,这是因为我家只有我们弟兄三个男娃,而且我为老大,自然这两种活路都得干。 打猪草用的家具是挎篮。竹子编的
记得上高中那阵,班里有个文静的女孩叫丽雅,她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不但学习好,长得也漂亮,各方面都很优秀。丽雅的漂亮和优秀,引起了班里一位叫国梁的男生的爱慕。国梁学习虽然一般,在绘画方面却有些才能。有一天
文/舒添宇 土豆是开花的。花是土豆的语言,对土地说,对太阳说。 出征前的土豆很悲壮。有点像易水河畔的的壮士荆轲,有点像“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遭受一种近乎凌迟般的痛楚,血流如注。整个的土豆
文/子羊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尽管答案不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追逐幸福。 我儿时对幸福的憧憬是一块糖。能得到一块糖,会幸福很长一阵子,甚至会觉得自己是
夏日炎炎,心热难耐,吃上一个冰淇淋,从嘴到心都甚是凉爽,古时候没有制冷设备,冷饮是从何而来的呢? 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人们就知道“冬季取冰,藏之凌阴(冰室),为消夏之用。”周朝更设有专掌“冰权”的
文/王吴军 旧书虽然充满了古朴和沧桑的气息,显得有些破旧,却如一坛珍藏了多年的陈酒佳酿,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浓郁的醇香,穿过悠远的时光和我相遇相伴,这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总是让我的心中情不自禁地涌起无限
文/王正华 “桃吃饱杏伤人,梅李树下埋死人”。这条古训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口?已无法考究。反正是从爷爷那辈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我又在教育我的儿女......几代人半个多世纪都过去了,一直到前几天,
文/汪清龙 表叔是一位善良本分的木匠,在我的老家流峪一带颇有些名气,不少人家里用过他做的家具,许多老人是睡着他割的棺木入土为安的。手艺好、人勤快、乐善好施的表叔,是乡邻们眼里的大好人,更是我特别敬
文/姜海霞 趁出差的机会,从上海拐往南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独自旅游,虽是走马观花,却也美不胜收,感慨良多。 当一抹斜阳染红天边之际,我正在古秦淮的牌楼下仰视:“十代名都融古今文化,三吴胜地聚南
文/周养俊 和谷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许多年前就熟悉了他的名字,只是认识得比较晚,真正接触只是近三两年的事情。 和谷编过杂志,当过领导,去过海南,又从海南回到了内地;和谷写过散文、报告文学,出过文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