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高晨 非常幸运,我出生在一个爱读书的家庭,父母非常重视对我的教育,一心想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小书虫”。从最初的带字玩具、小动物图片、拼音识字卡片到后来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名著
胡忠伟 岁暮天寒,枯坐终日,要说还有些乐趣的事就是围炉读书了。宋人翁森《四时读书乐》之一说:“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兰增干 十三狼演出照。(资料图) 2024年11月28日上午,我忽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十三狼今天早上去世了,你知道不?”我当时正和同事聊采访心得,听到此,我只是说网络上是否有人恶搞,前天还看
12月10日下午,我在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徐富权主席的热情引荐下,有幸拜会了慕名已久的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航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高建群先生。 高先生还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
人生如梦,生活的况味千般万种,每一个人都在不断体验得与失、苦与乐、爱与恨、悲与欢。然而,很多事物往往不止一副面孔、一个层面、一种内涵,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影响力,换个角度看世界或许你会有不
昨天晚上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一个情节让自己的鼻子酸酸的,眼睛竟然还有了潮湿的感觉。 小说的事情其实也平常,但能勾起人的感思,这可能就是平常事的伟大之处吧。小说讲的是这样一件事,秀才老汪有
畅游光雾山,竟然激发出我的音乐细胞。 连日来,茶余饭后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在那川陕相连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光雾山。秀峰托起巴山月,碧峰飞瀑闪银光。你是巴山一块碧绿的翡翠,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隆起为山,下陷为壑山涧流淌的溪水成为骨缝间渗出的血脉 葱茏的草木吸足了日月的精华每一片叶都噙满晶莹的泪珠 山间雾霭,会把大山装扮成一处仙境升腾的明月牵引着山风一再想揭开山野神秘的面纱 徜徉山水之间感觉呼吸
夜深时分,万籁俱寂。将耳朵贴在墙上,能清晰听到隔壁工友的鼾声。劳苦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正在梦之乡中得到充分休息。虽隔着一面宿舍墙,我似乎也能看到他的体力值正在极快地恢复,就像看到一个连着充电器的手机
我想提笔写下诗句千行写一写村里老屋的模样青瓦白墙已变得无比沧桑童年的笑语犹在耳旁这里曾经是最想逃离的地方现在却是我思念的故乡 我们都满怀希望去田野感受那碧波荡漾憧憬秋收时谷穗的金黄能填满那一座座粮仓在这
寒风轻拂中,窟野河仿佛一位沉默的智者,静卧在冬日苍茫的大地上。河面升起淡淡的水雾,与寒风交织成一片朦胧的画卷,寒意中带着诗意。 冬日天黑得越来越早,趁着正午阳光正好,步入户外,开启一场与冬日的邂
傍晚,我和儿子漫步古城。路过一条幽静的巷子时,突然发现聚集了很多人。优美的音乐在清风中荡漾,我忙带着儿子挤进了人群。 原来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年轻女子在抚筝。筝乐悠远,如山间潺潺流水,孤鸿飞过时的
立冬至,寒意迟。天朗气清,遥远的阳光招呼着明媚的微风,给榆林市涂上愉悦的金光。我们开着车,沿河滨路南下,探寻冬日榆溪河滨公园榆溪楼景区的魅力。 路旁翠柳微黄,婀娜多姿。右拐,6米宽的下坡石阶路、3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已长大,你还未老;你身体还好,我尽力报答;对不起,我从未让你骄傲,你却待我如宝。——题记 难得休假一天,准备陪母亲去香山看红叶,吃过早饭,丈夫开
小时候我经常生病,一生病就要喝中药。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我是跟谁结了怨,正是四处疯玩的年龄,老天竟惩罚我只能乖乖的呆在家里。 说来也怪,我的这个病只在夏天的时候复发。当时不知道这叫湿疹,只记得夏
今年4月,为了却多年的心愿,曾打起精神,带上从未用过的拐杖,去洛阳城南下临伊水、斜对龙门的东山(香山)一游,那里有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归来,久久难忘的竟是墓冢右前方那块重数十吨的卧石,其上,铁画银钩一
按照导航,车开到了一个叫二青王的村子,村口竖着一个用4个轮胎做成的造型标志,语音提示“目的地到了,导航结束”。我拨通“西咸作家走基层活动”组织者、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咸新区作协主
老家门前有条路,是幽隐的小村人祖祖辈辈连接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 小村人祖居坡下,慢慢地渐次迁到坡上,坡下老巷的人越来越少,这条路也就失去了以往的喧嚣。前几年,有人在小村无人问津的荒沟打造“徐
冬日凛冽,回到住处,熬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暖胃也暖心。 记得求学期间,冬日晚自习放学回家,总会有一碗热热的小米粥留在桌上。碗是青花细瓷,捧着手中温热,心里踏实。喝上一口,全身顿时有种轻柔而熨贴的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说茶排在末尾,但它却和生活息息相关。 国人喝茶,从神农氏开始。《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就是现在的
两年前的秋天,忙到连自己生活都顾此失彼的我,有了一个小菜园。喜欢土地,在肥沃的土壤里撒下种子,让一个个希望落地生根,让梦想开花结果。 几十年劳形于案牍,文章材料可信手拈来,再晦涩无味的文稿都能让
去年,比这个时候稍早一些,我慕名逛了一趟临潼山任村的柿子园,回来写了一篇文章被市级媒体以“骊山脚下柿儿红”采用。三天后,《学习强国》转载。一周后,听园主人子小任告诉我,央视二套专程来拍摄
大四第二学期,我和同学在成都实习了一个多月,是我们人生和事业最关键的一步。成都以其“麻辣滚烫”接纳和教导了我们很多人生常识与道理。所以,我对成都有着别样的情愫。 高升桥是我实习的地方。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成长的印记。提到故乡,人们总会想着假日休息、逢年过节回到故乡,去看看父母,拍拍照、串串门、唠唠嗑,静静地待在自家小院,去追寻内心的宁静。然而我的故乡,已经消失了很久很久。 我的故
老杨牧之,腰圆膀阔,方脸豹眼,头发稀疏稍卷,伸手投足便是拳法,枪棒出处便是路数。恰巧没有第三人时,老杨兴起,要么施展拳脚,甚而操起家伙,便在办公室走上几个回合,英武堂堂,豪气满满。他的武功,绝不是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