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娟
前几天,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影过程中,面对日军铁蹄践踏下的南京,我心头布满厚重的忧伤,像刚落下一场浓烈的雾,又像深秋里飘过一场雨,一日一日地下着。别了,美丽的雨花台;别了,宁静的莫愁湖;别了,亲爱的家园,别了,我的爱……
影片中多个场景与细节让人深深感动。他们拍摄“全家福”,是影片中的高光时刻。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西湖、武汉黄鹤楼等名胜一一在影片中呈现,每人眼含热泪喃喃地说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声音并不慷慨激昂,却势不可挡地直抵灵魂。导演将亲切的私语和坚定的眼神转化为有力的视觉图像,喃喃细语让民族精神形象化、可视化,历史的涛声在思想中回旋跌宕。
电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馆长马振犊介绍,1938年1月,南京一家照相馆的十五岁学徒罗瑾,在冲洗日本军官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的残暴画面所震惊,冒死选取了十六张照片做成相册,想把这些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照片作为历史证据保留下来。他还为该相册做了一个封面,上面画的是一颗滴血的心。这本相册最终成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重要证据。
与以往的抗战题材电影不同,导演并没有太多聚焦宏阔的战争场景,而是通过小人物思想上的不断转变,以小切口撬动大历史。强化观影者情感上的认同,强调主题表达的情感张力,让世界看见抗争的中国、不屈的中国和希望的中国。
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将镜头对准了吉祥照相馆里的一群普通老百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逃避战争,最后汇聚在“吉祥照相馆”这一狭小的空间。邮差阿昌为了活命,冒充照相馆里的学徒,然而手中那些血腥、残酷的画面让他从浑浑噩噩中逐渐清醒过来,成了以个人名义捍卫民族尊严的勇士;林毓秀是怀揣明星梦的小演员,为了寻求庇护,成为王广海的地下情人。随着被迫为日军表演,尤其是亲眼看见日军无情摔死婴儿还让她摆拍“亲善照”时,她的民族意识渐渐被点燃,最后成为让照片公之于众的正义使者。
影片中处处流淌着深深的家国情怀。电影中的照相馆历经战火与动荡依然顽强生存,而我们的液体动力事业何尝不是如此?在一穷二白、技术封锁的条件下,液体动力先驱依然在艰苦的条件下搞着尖端国防事业。南京城的伤痕与液体动力的成长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在创伤中重生,在困境中前行。
照相馆里展出的一组组照片,拍的是个人与家庭的影像,收藏的却是国家发展的轨迹。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我们的日常工作与浩瀚星辰相关。当我们努力将人类的视角牵引至宇宙深处时,地面上同样有人用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守护着人类的共同记忆。导演申奥说:“我们要以百分百认真的态度把这段历史留下来,因为影片会比所有主创都活得长久,会一直留存下去,产生无法磨灭的影响。”
走出影院,我抬头试图寻找那颗最亮的星,此刻,它正在距离地面400多公里的高空,以7.68公里/秒速度在我们头顶划过。这颗最亮的星星——中国空间站,是我们太空的家园,将带领着我们探索更加广袤的宇宙奥秘,让人类的记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能守护地面的每一间“南京照相馆”,赋予他们和平与安宁。回望历史并不是为了沉溺于曾经的伤痛,而是以史为鉴、缅怀英烈、珍爱和平。作为航天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将“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的信念融入血脉,在导弹精准打击的道路上,不断续写航天强国民族复兴的荣光。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