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城墙根下
2025-09-22 09:55:26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杨恒艳

  我常爱在城墙根下徘徊,总觉得脚下的砖石并非死物,而是沉睡的巨兽的鳞甲,砖缝中挣扎出几根野草,倒也绿得倔强。这青砖黛瓦间,时光流淌时恍若流水,缓慢地移动,将千年的尘埃都胶着其中。

  城墙东北角,有一位老鞋匠,人们唤他“老秦”。是否姓秦,无人深究,横竖他与这秦地是分不开了。他的摊子极小,一凳、一箱、一架而已,人则终日蜷在一柄破旧的阳伞下,仿佛也是伞的一部分。老秦寡言,问十句答一句,那一句还多半是“能修”“不能修”“五块钱”。他粗粝如树皮的手指永不停歇,锥子与线在鞋裂口间精准穿梭,动作精准得像执行一套沿袭了百代的程式。

  我常怀疑他能否单靠修鞋维生。如今鞋坏了便扔,谁还来修补?但他日日都来,偶有顾客也多是老人,拎着断了眼的旧皮鞋,或开胶的布鞋,在他面前的小凳上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闲话。老秦听着,偶尔从喉咙里吐出一个“嗯”字算作应答。修好了,顾客递钱,他接过去,看也不看就扔进脚边的铁盒。

  直到有一日,我方才看出些门道。一位外地游客,举着相机对着城墙一阵猛拍,而后镜头一转,对准了老秦。老秦先是愕然,他眉头骤然拧紧,仿佛被侵犯领地的老兽,继而摆手,脸皱成一团,显出极度不适。那游客却只当是谦逊,快门按得更勤。老秦忽然放下手中的活计抬头,目光越过镜头,直盯在游客脸上,吐出两个字:“不准。”

  声音不大,却有一股不容置疑的硬度。游客讪讪地走了。老秦重新埋下头,半晌,自言自语地嘟囔了一句,顺风飘入我耳中:“不是让你们拍稀奇古怪的。”

  我忽然明白了。他不是厌恶被记录,而是厌恶被当作“标本”记录。在这座城里,如老秦这般的人还有许多,晨间在公园吼秦腔的,声音嘶哑却能震落树叶上的露水;傍晚提着鸟笼悠然踱步的,笼中的画眉叫得比钟表还准时;甚至那些在碑林外给游客用毛笔写名字的,笔下也有一股拙朴的底气。他们不是活化石,不是“过去时”。他们是城墙砖缝中倔强的苔藓,根系深扎,沉默而磅礴,仍在搏动,仍在呼吸。

  后来我与老秦稍熟了些,问他在这摆了多久的摊。他抬眼望了望城墙,淡淡地说:“记不清了。‘文革’时就在这儿。”我心中一惊,默默算去已过去五十多个年头。

  前几日再经过,只见摊前围了几个人,竟都是年轻人。他们没有拍照,而是在看他如何将一块皮子补得天衣无缝。一个女孩惊叹:“师傅,您这手艺绝了!”老秦没说话,嘴角却似乎向上牵动了一下。他接过女孩递来的一只靴子,端详磨损的地方,眼神专注,如同一位大夫在诊视脉象。

  我悄然走开,心中却豁亮。所谓三秦风采,不仅是华清池的温汤、兵马俑的肃穆,它更是在这市井街巷的烟火日常里,在这些默然坚守的普通人身上。他们的生命与脚下的土地早已盘根错节地长在一处,无需言说,便是一部活着的通史。

  笔尖与镜头所求,不当是猎奇的浮光,而应是这般深植于泥土之中的、沉默而磅礴的生命力。它就在那里,不喧哗,自有声。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