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婕
每当我翻开那本边角泛黄的相册,目光总会停留在一张黑白照片上。照片里,年轻的姥爷身着八路军军装,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听见姥爷操着一口河北口音的普通话,缓缓讲述他的故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炮声响起,彻底改变了姥爷的人生。那时,他还是河北保定安国县王庄的一个普通少年,原本平静的村庄,在日军的铁蹄下瞬间变得满目疮痍。1941年的那个清晨,成了姥爷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记忆。日军突袭村庄,姥爷目睹邻村的大哥被日军机枪射中。那一幕,让姥爷攥紧了拳头,心中燃起了熊熊的仇恨之火。
受共产党员叔叔和哥哥的影响,未满十四岁的姥爷毅然加入八路军,成为晋察冀军区某区小队的一名通信员。挖地道的日子里,潮湿阴冷的地道成了姥爷和战友们的“家”。因为年龄小,班长庄则栋总是让姥爷在地道口站岗放哨。姥爷常常蜷缩在角落里,耳朵紧贴着地面,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声响。他说,那时候最怕的不是寒冷和饥饿,而是错过敌人的动静,让战友们陷入危险。
1943年攻打安国县炮楼时,未成年的姥爷主动请缨,背着柴火匍匐接近据点。他背着装满柴火的竹筐,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当大火燃起,炮楼里的敌人在火海中狼狈逃窜,姥爷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战斗的残酷与胜利的不易。看着战友们为了保卫家园浴血奋战,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受年龄和体力的限制,姥爷无法像其他战士一样在前线奋勇杀敌,但他却在另一个“战场”上发光发热。不识字的他,靠着顽强的毅力,将抗日宣传歌词牢牢记在心中。走街串巷时,姥爷总会扯开嗓子唱起……他的歌声朴实而有力,打动了无数乡亲。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八路军的队伍中,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儿子的感人场景比比皆是。姥爷的发小王东海,也在父母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洪流。
后来,姥爷被调到兵工厂工作,那里的条件同样艰苦。姥爷跟着师傅李鸣富学习,转移兵工厂设备时,姥爷年纪小、体力弱,师傅便把他绑在自行车后面。一路上,他顾不上鞋子跑丢,一心只想着保护好珍贵的设备。1944年,豫湘桂战役开始,日军疯狂抢占人民财产,兵工厂被迫迁往其他地方,七天七夜的急行军,姥爷的双脚磨出了血泡,却始终没有松开紧抱着设备的双手。在这里,他们向抗日前线输送枪支弹药,并维修枪支,一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姥爷于1950年退伍,1952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从煤炭干部学院学习结束后到铜川王益区史家河煤矿工作,1987年从铜川王益区桃园煤矿离休。
如今,姥爷已经年迈,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可每当唱起那首抗日歌曲,他的眼神就会变得格外明亮,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抚摸着姥爷布满老茧的手,听着他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我深深懂得,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姥爷这样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些故事,我会永远铭记于心,也会讲给我的孩子听,让他们知道,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守护家园,拼尽了全力;让这份不屈不挠、爱国奉献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姥爷的烽火岁月,永远是我心中最珍贵的财富,是指引我前行的光。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