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艳
我和爱人从小生活在陕西关中地区,吃饭以面食为主。各种以面粉做的食物滋养温暖了我们,不管生活怎么改变,对于面食,我们都是情有独钟。爱人原来在部队时,每次休假回来,必然是先吃一碗手工面,挑起一大筷子咀嚼得津津有味。老家人平时也吃米饭炒菜,但不管菜品有多丰富,面条仍然是餐桌上的主角。
去年,爱人到广西工作,居住在一个小镇。单位的饭菜每天不是米饭就是白粥,虽说菜品不断变化,然而做法和老家大不一样,口味也不相同,很难让人迷恋。
今年我跟着爱人去了广西,每天都吃米饭,一段时间后,我不禁怀念秦地的口味,怀念那一股麦香,于是决定自己做饭。买菜、买油,网购锅铲、碗筷、切菜板等,又买了一块硅胶可折叠的大案板用来做面食。
和面、揉面、搓麻食、包饺子、摊煎饼、烙饼,秦人常吃的家常饭轮番上桌。酸汤面、凉面、干拌面,有时宽来有时细,有时长来有时短。爱人喜欢吃干的,面条出锅捞到碗里,伴着绿菜和炒好的西红柿鸡蛋卤,葱花往上一洒,热油一浇,热油激出葱香,雾气裹着麦香在厨房里翻滚。我爱吃汤面,放一些西红柿卤、绿菜叶,油泼辣子淋上面,红的绿的漂在碗里,一股麦香味扑鼻而来。
有时我在厨房里忙碌,房东就好奇地站在旁边观看,我们边说边聊,她问我答。我请她品尝时,她却连连摆手。她家的小孩路过,伸着脖子往里面看,我或是递一块锅盔,或是拿一个煎饼给她。孩子在迟疑中接过,细嚼慢咽。房东和她孩子都很奇怪,问我:“你们每天都离不了饼、馒头,这就是你们认为的美食?”后来房东终于尝了一口,笑着说:“原来面食也能这么有滋味。”
我经常去的那家菜店,年轻的老板娘告诉我当地的菜名和做法。比如瘦肉枸杞汤,无需多余调料,肉片入水后捞去浮沫,快熟的时候撒一点点盐,加上枸杞叶即可。芋头去皮,可以蒸,可以煮,也可以油炸……虽尝试了很多本地菜,我却始终喜欢老家的面食。这种根深蒂固的味觉记忆,让我始终觉得一碗手工面胜过万千新奇菜肴。
有次我和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饭,一桌子丰盛的菜肴,他们推杯换盏,宴酣正浓时,突然有人发现少点了一样,急忙喊了一声:“服务员,来一盆白粥。”然后热情地劝众人都喝一碗。我在一旁暗自发笑,天天喝白粥,到了饭店还要点一份,这是有多喜欢喝白粥呀。
悄悄看他端碗喝个底朝天,然后拍拍肚子,心满意足的样子,我忽然发现,正如我对一碗酸汤面的执着,白粥于他们,亦是刻进骨子里的乡味。就像房东的疑惑,我的不解,每个人对美食的感觉不一样,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食。就像我在陕西也不是每天都吃面食,但离开故土,在诸多美食面前,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面食。
何为美食?味蕾喜欢;何为幸福?一日三餐,两人四季,粗衣淡饭不妄求,竹篱茅舍也甘甜。就像现在,我在租住的简陋厨房,轻轻把手伸进面粉袋里,一碗普通的面条就能让彼此欢喜,彼此满意。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