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爱书人以书籍为灯,以古今圣贤的智慧作灯塔,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也在漫漫长夜里给他人以光明和希望。
胡忠伟的文集《书是一盏灯》便是这样的存在。钟叔河先生题写的书名,墨色温润,像一位蔼然可亲的燃灯者,邀请我们开启一段在书与人之间穿梭、品味、致敬的阅读旅程。
书分四辑,前三辑可视为胡忠伟对三位文坛前辈的研读与思考。
首辑“品味孙犁”,是阅读孙犁文学作品之后的深情回望。从《白洋淀纪事》到《耕堂劫后十种》,从《书林秋草》到《书衣文录》,胡忠伟对孙犁各个时期的作品可谓爱之深切。《独鹤与飞的孙犁》《一卷书成慰孙犁》,标题自带诗意,胡忠伟笔下的孙犁,是自甘寂寞的文学隐者,其文字简洁素朴,饱含深情,所谓“大水低洄,大味至淡”是也。读其文而敬其人。《走近晚年的孙犁》《向孙犁学习安静做人》,作者不只是在解读孙犁的作品,更是在挖掘其人格魅力。
孙犁谈读书、惜书、包书衣、写题跋,这些与书相伴的细节,串联起他对文学的虔诚。在当下喧嚣的文学环境中,回望孙犁,恰似在杂乱的书桌上寻得一束旧稿,提醒人们文学本可以如此纯净,爱书之人本应该如此纯粹。胡忠伟以细腻笔触,让孙犁的文学精神与人格光芒,透过书页照进现实,为那些迷失在歧路小道上的人,指引出一条回归初心的路。
第二辑“致敬钟叔河”,文字中满满的都是对这位前辈学人的敬重与追慕。《钟叔河的字》《文章之美》《这样耿介的一位先生》,从文字风格、创作原则到人格特质,逐步勾勒出一个有思想、有情怀、有见地的钟叔河形象。“编辑要有两支笔,一红一蓝,红笔改书稿,蓝笔写文章。”“书虽然是古籍,读者却是新人。整理出版古书,应该引导读者向前看,面对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出钟叔河在编辑生涯与文字创作上的独立与坚守。胡忠伟记录下与钟叔河的邂逅,过从以及前辈的叮嘱,实则是在传承一种人文精神——在读书与写作中,需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随波逐流,秉承学术与文字的本真。
胡忠伟是陕西彬州人,他对陕西作家群的关注,源自乡情,厚植乡思,寄托乡愁。
第三辑“亲近贾平凹”,就是一场对乡土文学深耕者的解码。《听鬼才贾平凹聊文学》《贾平凹:我是农民》《为故土书写,为乡村放歌》,贾平凹立足陕西大地的创作历程,在胡忠伟笔下化作一篇篇鲜活的文字,触摸到了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根脉。“贾平凹毕竟是来自商洛那片土地,农民性格中的使强用狠在他身上有所遗传,强者无畏,以睿智的目光,救赎着苦难的心灵”。贾平凹的文学初心与对乡土的深情,经胡忠伟的解读阐释,让人逐渐明白,陕西商洛不只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起点,更是他对时代与社会进行观察思考的立足点。近年来陆续出版的长篇小说,是他书写世情、描画世相所交出的答卷。
在这三辑文字之外,胡忠伟还书写了一群“可爱的文化人”,是为该书第四辑。从爱书、懂书的出版人俞晓群,到犀利敢言的批评家韩石山;从扎根现代文学实证研究的学者龚明德,到专注于文化评论和影视评论的作家韩浩月。胡忠伟写出了自己与他们的交往点滴,勾勒出一幅幅形象饱满鲜活的当代文人群像。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文化身份各异,却都因为对书的热爱、对文化的执着,呈现出可爱、可敬的一面。在我看来,胡忠伟的书写,让读者看到文化场域中的多元生存可能,在茫茫人海之中,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绽放出姹紫嫣红的光彩。
《书是一盏灯》整体而言,是爱书人胡忠伟的人文笔记。书中既有对前辈学人的致敬,更藏着他自己的读书心得。书是一盏灯,属于胡忠伟,属于书中提及的每一位文化人,更属于所有热爱书、热爱人文的读者。
这束光,照亮的不只是文学的纯粹、人格的坚守以及文化传承之路上的人与事,更是人们追寻人文精神的求索之路。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