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渭水河畔,细雨霏霏。9月27日,参加2025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暨知名民企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民营企业家代表,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探寻之旅。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开放式科研到千年青铜文明与现代钛工业的交汇,企业家们看到了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图景。
清晨的阳光洒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错落的建筑上,这座仅用两年时间拔地而起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城”,正以全新姿态迎接来自全国的企业家。
在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产学研地用金”六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引起企业家的浓厚兴趣。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数据,生动诠释着这座创新之城的活力。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副会长、云南天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姬彦锋在参观途中感慨:“这次大会为民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作为从陕西走出去的企业家,我这次回来看到了不一样的创新气象。我们正在积极寻求与陕西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机会。”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四川中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忠俊坦言:“没想到陕西的科创平台建设得如此完善。我们已与西安工业大学和三星电子开展合作,今天看到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重庆润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在参观过程中重点关注了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实践案例。润通控股作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从事通用发动机及终端、摩托车、沙滩车、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生产制造与服务。“我们正在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积极拓展新能源产品等新增长点。”该公司代表表示,预计未来3年公司整体产值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与此同时,另一路考察团参访宝鸡,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园区和中国工合运动的重要发源地,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那段工业救国的历史。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军超触摸着窑洞墙壁感慨:“那时的‘制造’扛着家国责任,靠的是双手与毅力。这种精神必须传承下去,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细雨中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更显静谧。展柜中,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流转着千年光泽。“惊鸿一瞥,意犹未尽。”全国工商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副秘书长韩雪表示,“每一件承载千年历史的青铜器,都藏着动人故事,需要花时间细细感受。”
从青铜文明的厚重底蕴到抗战工业的艰苦卓绝,企业家们在宝鸡读懂了工业精神的传承。
参访的企业家代表还来到了宝钛工业园。在这里,他们看到了陕西智造的未来答卷。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钛及钛合金研发制造企业,宝钛集团拥有钛材产量世界第一、综合实力全球前三的行业地位,2022年荣获行业唯一“中国工业大奖”。从青铜铸造的经验传承,到钛合金生产的数据驱动,企业家们看到了从“经验制造”到“精准智造”的世纪跨越。
中储智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贾放军表示:“宝钛的制造实力已站上新高地。民营企业与宝钛优势互补,必将拓展出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参观过程中,企业家们纷纷表达了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同。“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要求。陕西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空间。”胜达集团有限公司法务部部长陈海龙说。
企业家们表示,从创新港的超级引擎到宝鸡的工业重镇,从青铜文明的厚重底蕴到钛业尖端的现代锋芒,他们看到了未来合作的无限可能。(群众新闻记者 郑斐 王帅)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