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纸质火车票“谢幕” 讲述几代人的出行故事
2025-09-28 10:55:17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六次大提速、四代车票,见证半个世纪出行巨变中的不变温度——

  ①

  ②

  ③

  ④

  ⑤

  ①1936年版本,从广州西站至大朗的粤汉铁路车票。马腾腾 摄

  ②20世纪50-60年代西安到咸阳的市郊列车客票,车票两侧设计1-31的数字代表乘车日期。马腾腾 摄

  ③1997年西安到宝鸡的空调硬座特快车票。马腾腾 摄

  ④西安市内一处代售点发售的1959年西安至渭南的硬席车票。车票样式是当时西安铁路局独有的。马腾腾 摄

  ⑤西安站候车室展览的照片。刘妍言 摄

  “8点07分到北京西,票价156.5元。”“12点03分的票没座了,56分的有硬座,给您订这个好吗?”……9月24日9时许,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站(以下简称西安站)售票厅内,售票员正为旅客办理业务。一旁的进站口,旅客仅凭身份证即可刷闸通行,行囊和口袋里再也无需为一张薄纸预留位置。

  根据铁路部门规定,10月1日起铁路客运将全面使用电子客票,实体火车票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乘车凭证和报销凭证的历史将正式落幕。这张小小的车票究竟承载了什么?记者走访多位亲历者,聆听一段关于变迁、记忆、情感与便利的四重奏。

变迁

  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中国铁路历经六次大提速,车票形态也随之发生变革。在西安站候车室内,一个展示柜静静陈列着几代火车票的样张。

  “最早的硬板票像一张小卡片,日期需要手动拨轮加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已退休的西安站售票员焦莉回忆道,“日期要拨得准、印得清,检票钳‘咔嗒’一声响,就能进站乘车了。”

  1996年,红色底纹的软纸票取代了硬板票,计算机售票系统投入使用。2008年,为适应高铁发展对效率的需求,蓝色磁介质票启用,旅客开始体验“自助进站”的快捷。2010年,铁路实行实名制售票;2014年,“铁路12306”APP实现互联网购票功能。2020年,全路普速车站推行电子客票,铁路售票正式进入“无纸化”时代。

  曾经人声鼎沸的售票大厅,如今变得宽敞有序。“西安站售票窗口从高峰期的28个精简至如今的14个。”西安站售票车间副主任陈莉萍介绍说。

  服务窗口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从“硬板票”时期隔着铁栏杆,到“红票”时代隔着玻璃,再到如今面对面的零距离服务,这一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服务的升温。

  “人员精简并不意味着服务缩减。”陈莉萍表示,团队职能正从后台窗口向前台延伸,“服务核心已从被动售票,转向主动走进校园、对接企业,通过多元营销来拓展服务价值。”

记忆

  车票收藏爱好者马腾腾的家中,车票不仅是收藏品,更是“时光机”。他翻开厚重的册页,其中有清朝时期塘沽到天津的头等车票、1936年粤汉铁路广州西站至大朗的车票、20世纪50年代初长安站(今西安站)到郑州站的硬席客票……“车票就像历史的底片。”他说。

  2017年至今,他已收集了数万张火车票。不同年代的票价、稀有的站台票、早期车票的设计,无不凝聚着当时的社会审美与出行需求。

  几张1970年以前太原至西安的旧车票,藏着旅途中需在风陵渡“三倒两换”的曲折经历。“如今高铁飞驰,这样的历史已鲜为人知,但车票默默记录着一切。”马腾腾说。

  车票之于收藏者是情怀,之于售票者则是职业印记。焦莉坦言,实体车票能瞬间唤醒她的记忆——这张票是铁科机器打的,还是远洋机器打的?是从售票东厅还是西厅售出的?当时和谁一同当班?单手托着四斤一两重的票卷,鲜活的画面便立刻浮现眼前。

  早年常出差的退休职工王先生感慨:“以前坐火车,最怕‘买票难’和‘丢票慌’。那时候‘一票难求’,有人天不亮就到广场排队买票。”而这一张张车票,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来之不易”的功能属性。

情感

  “每一张票都是感情的见证。”林女士和陈先生曾有6年异地恋时光,期间积攒了厚厚一摞蓝色磁介质车票。婚后他们将车票晒在社交平台上,配文道:“一共216张,摆出来才发现,我们始终在双向奔赴。”

  这种情感的温度,焦莉在售票窗口后深有体会。“旅客把票攥在手里才觉得踏实,那是回家的盼头,也是出门闯荡的勇气。”她见过太多因买错票、丢票而焦急落泪的旅客,因而更懂得一张车票的分量。

  “别急,我给您想想办法”,成了焦莉的口头禅。她凭借“多说一句话”的贴心服务,为旅客灵活设计“先买座、等退票”或最优联程方案,化解旅客的出行难题。为更快更好地帮旅客买到票,她更是将“两年一小变、四年一大变”的全国列车运行图熟记于心,不同席位的票价也烂熟于心。单日最高销售额71万元、单班售出2584张票的成绩,不仅为她赢得“明星窗口”的称号,更点燃了整个车间的服务热情。

  她至今难忘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兵:老人来陕西看望战友后返程时遇到困难,当她几经周折帮老兵购得返乡车票时,老人在站台上向她脱帽致谢——那句“我永远会记得你”,到现在想起时仍让她眼眶湿润。

  这位拥有几十年一线售票经验的老员工感慨道:“车票像存折,也像老照片。”它是一笔笔清晰的出行记录,更是倾注了情感的时代见证。

便利

  过去,为一张返乡票需彻夜排队;如今,购票只需“一键下单”。“再也不用计算时间去取票,也不用担心报销凭证打出来后又弄丢。”王先生说。

  “有报销需求的旅客,只需在行程结束或支付退改签费用后的180天内,通过‘铁路12306’APP或网站办理电子报销凭证。”陈莉萍介绍。10月1日后,车站仍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打印行程信息提示单的服务,提示单上会清晰列出车次、座位、时间等关键信息。“它虽不能作为乘车凭证,但能帮助旅客,特别是老年旅客明确出行信息,让他们安心乘车。”

  马腾腾表示,纸质报销凭证取消后,留存回忆的载体又少了一种。未来,他打算通过复印行程提示单或打印电子发票的形式,继续丰富自己的车票收藏。

  作为曾经的窗口售票状元,也是六次铁路大提速的亲历者与参与者,焦莉见证了从“一票难求”到“说走就走”的时代巨变,亲历了从单线运力瓶颈到高铁四通八达的历史性飞跃。她期待,这张越织越密的铁路网,能继续承载人们的梦想,温暖而高效地延伸向远方。

记者手记

  采访期间,印象最深的是社交平台上的“晒票潮”:“去西工大面试”“在云南骑行结束后返京”“第一次爬泰山”“坐一晚上硬座去漠河”“最后一次取纸质车票……”车票记录的人生坐标,仿佛串联起一个个普通人的鲜活故事。

  技术让出行从“纸间”跃至“指尖”,车票形态变了,但铁路服务的核心未变。当出行变得愈发便捷高效时,那份基于理解与关怀的服务温度,并未随票根消失——它仍是旅途中最温暖的底色,也将继续陪伴我们前行。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