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王雄文 我和《陕西工人报》结缘于1982年,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项事业风起云涌,新闻和宣传事业蓬勃发展,《陕西工人报》在时代前进的浪涛声中和大家见面了。 《陕西工人报》正式复刊是1983年1月4日。
韩恩强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夏天,我怀揣梦想,告别了朝夕相处十多年的战友,从部队转业到宝鸡文理学院工作。 当时,我被安排到艺术系办公室从事教具管理等。刚到学校,有次在楼道遇到两三名学生正围住一
近日,《哪吒2》的上映引发观影热潮,走出电影院,仍觉余韵悠长,许多场景如潮汐般在思绪中涨落,结合在陕西环保集团董事会办公室的工作实践,产生出奇妙共振——乾坤圈压邪祟、火尖枪破困局、混元珠御
祁军平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与《陕西工人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麟游县公路段工作时,养路队的生活枯燥而单调。每天忙于公路养护、巡查等工作,业余时间显得格外漫长。直到有一天,段部给养路队送来一沓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廉洁,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如清泉涌动,洗涤尘埃。它不仅是一种操守,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品格,在浩瀚的人生旅途中,廉洁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走向光明与高尚;它也
白惠清晨,窗外的天色比往常更加明亮。我轻轻推开窗,凉风迎面扑来,玻璃上的白霜已悄然化为水珠,楼下那棵玉兰树,在冬日里光秃了许久,此刻枝头竟鼓起了灰蒙蒙的小花苞,犹如毛笔头点缀其间。指尖轻触窗台,湿润之
李永刚 (一)春天来的好快明显超过我的想象一滴雨落下的那一刻春天就已经来了一片云飘过的那一刻春风就已经到了一只鸟在光秃的枝头欢快鸣叫的那一刻春天已经向我们颔首微笑(二)我试图表现春天的模样却总感到词语老
何恒蕊 我的家乡在秦岭脚下,那里有一条小河,叫汤坪河。它既是一条河的名字,也是一个镇的名字。它是我儿时最好的朋友,是我的亲人。在我心中,它是那么清澈,那么可爱,那么生机盎然。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
严天池 在城市的空中楼阁里,终于有了一处栖居的空间,然而睡梦中浮现的总是故园。 常常想回家,却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由回不了家。回不了家,回家的梦就不断。 我独自站在城市的高处,向东北望去,茫
安秀莹 夜幕降临之时,大唐不夜城灯火辉煌,仿唐建筑飞檐斗拱、层楼叠榭,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璀璨彩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重而神秘。漫步在石板路上,被眼前“一步一诗绘佳景,漫步人间烟火中”的
高凤香 清晨起来,我还没开门,就听到猫隔着门软软的叫声。我的心被它软化了,赶快帮它打开门,生怕它闷在屋子里一晚上,捂出抑郁的症状。它却退后一步,再退后一步,窝下身子,仰着头,瞪着两只圆溜溜的眼睛
薛琛 修剪枝丫、斜切根茎、浸泡醒花,闲暇时光细细整理收到的花束,插进家中的花瓶,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环境里便多了一抹亮色。每当在琐碎的间隙中,看到绽放的花瓣时,我总会从触手可及的实用世界中微微抽离,
高军 天还没亮,张兰就被闹钟吵醒。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简单洗漱后,推着那辆嘎吱作响的小推车,匆匆赶往早市菜市场。 早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张兰熟练地摆好摊位,把新鲜的蔬菜一一摆放整齐。看着
孙惠敏 温暖、强劲的春风终于赶走了最后一丝寒冬的冷风。它用温暖的双手轻轻抚摸大地,唤醒了沉睡中的万物。桃树,似乎是最先感知到春意的使者,它在风中摇曳,静静地等待花开。 不经意间,桃树抽出了鹅黄
阮杰 在三秦大地上,无论蹲关中,闯陕北,还是走陕南,你会深深感悟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你看那秦岭南麓腹地的南山汉子大多眉清目秀,额头偏高,眼窝深陷,嘴角突出,与关中陕北汉子
陈若星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明眸皓齿,顾盼生辉。 凝望着杂志封面上的两张照片,我还看到了她们眉宇间的凛然之气与勃勃英气。 这两本杂志问世于二十世纪30年代。 在1937年第130期《良友》杂志的封面
宋小娟 迎着三月春暖花开,我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微风轻拂,想着在这个春光四溢的日子里,呵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公园里做个“书香”女子。 平日里,我除了工作和照顾家人外,也喜爱读书写
白描 前几日,我和几位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去了一趟旬邑,在旬邑待了两天。我们瞻仰了矗立在县城路口的公刘塑像,参观了具有九百年历史的旬邑古塔,游览了名声显赫的唐家大院,看了张家村乡土博物馆、马栏河
芳闻 生活犹如一把竖琴,而廉涛则是那位独具匠心的琴师,用诗歌在这琴弦上弹奏出一串串灵动的音符。这些音符,或激昂,或悠扬,交织出他丰富多彩的诗意人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
王新民 作为乡党,我与孙天才认识有年;作为文友,我与孙天才相识已久。但说实话,过去因为忙于工作,我们走动很少,了解有限。近年来,随着我们相继退休,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渐渐开始走动,有了些雅聚,也对
杨焕婷 如果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客观的而不是臆断的研究陕西文学生态,就不难发现,进入新时代以来,陕西作家表现出一种突破以乡村叙事为主体的传统格局,无论在题材选择还是叙事方式上,寻求新的破局的创作
冯兆龙 景龙池。 如果你在一个城市生活了几十年,自然会对这个城市的脉络了如指掌。四十年前,我从关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迁居省城西安,几十年来,就一直工作生活在碑林区,碑林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血液。物
冯延庆 前段日子,读了一篇名为《阳坡底下喝糊糊》的散文,文章全篇冒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糊糊的热气,我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小时候的乡村。我和文章作者都是地道的陕西关中人,有着与生俱来的“碳水胃&
宋小娟 我在工厂上班时,总能看到单位订阅的《陕西工人报》。当时单位成立了文学社,将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人聚集在一起,也给厂里撰写通讯稿。 有一次,同事小王撰写的新闻稿刊登在《陕西工人报》,大伙都
你是兵工阵地上的铿锵玫瑰是工作岗位上专业果敢的“她力量”你以智慧为刃 匠心为盾在强军报国的征程上书写独属兵工女性的荣光 你是生活中鲜活精彩的“多面体”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挚友你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