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吴源极匆忙的上课铃声,仿佛是在提醒我快要迟到了。看着手里拿着校门口五块钱买的里脊夹馍,我狠狠地咬下一大口,加快脚步进了校园。“哎,幸亏你赶上了,没迟到!”同桌的话伴随着教室里的嘈杂传进了我
□童卉欣某期业务培训班里,主办方请了老师来教授太极。因为时间有限,老师教得很快,当我们全套动作记熟,一个个打得“行云流水”后,老师却说:太极的好在于“慢”,难也在于“慢”
□张妮从小,我就是一个不太喜欢热闹的人。当同村的小朋友在农村的广阔田地放肆玩耍时,我就一个人静静地看漫画书或坐在屋后的山上注视落日余晖。那时候,写作对我来说还是一件陌生而遥远的事,但是想用文字将当时的
□张翟西滨同学,就是当年一起打篮球、跳皮筋的玩伴,是一把瓜子分着吃,是一个红薯掰着咥,是一张课桌分界线的“同桌的你”……同学情是一种缘分。什么是缘分?正如著名作家张爱玲描写的那样
□贾书章这天,王志像平时一样到了公司办公室,坐在他的工作间写一份新产品市场调研报告。他低着头,两眼盯着屏幕,神情专注。但他的到来,却让偌大一个办公室渐渐骚动起来。最先是他邻座的小梅,往他右脸一侧瞄了一
□晓枫在连续几天的暴雪预警中,2024年的第一场雪还是来了,来得如诗如画,飘逸悠扬。片刻之间,调皮的雪花就像是无数个洁白的小精灵,飞舞着穿过树的枝丫扑向大地。远处的建筑和窗外的枯树,仿佛盖上了一床洁白的绒
“七子之家隔两行,十全归一道沧桑。五湖四海盘中算,三教九流珠上忙。”这首中国古代的算盘诗,形象地描述了算盘的特点、特征,以及算盘在中国社会应用的广泛。中国的珠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有关文字
武功锅盔陕西是中国最具古风的省份,很多吃食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有着像秦人粗犷和质朴的品质。锅盔便是其中一种,浓浓的麦香在烙制中散发出来,刺激着人们的食欲。这种面食所表现出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
在关中农村,娃娃满月后要出门转一下或小住几日,俗称“移窝”“挪窝窝”“移尿窝”或“挪尿窝”。“移尿窝”有“小移窝”和“大移窝”之分
下午锻炼回来,因为一心惦记着赶稿子的事,便想着如何把做下午饭这个任务尽快“卸载”。稀饭已经预约,馍家里有,只剩下菜还没落实。“顺路从街上买份凉菜,回去就可以一心一意改稿子了。”我想。
□任静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数九寒天,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了。究竟有多冷呢?陕北人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隔门叫狗。”那时候可真冷。时隔经年,回想起来仍然有一种
□春草腊八香犹却大寒,冬隆冷冻已残年。柳孤荷萎冰池静,萧壁雕桥笼雾烟。 旷野雪皑飞玉燕,街衢清肃客稀单铁梅悄弄伸墙外,邀等春风花斗艳。
□孙兴华奇花遍开琼树,幽芬凝满疏林。金谷铜驼何足贵,梁园歌赋今又新。杨柳久吹绵,松竹正清真。云中琅玕,千里万里粲然。眼前徽徽,小桥人迹乍远。溪梅无消息,帘卷画亭闲!
□董建成连日飞雪腊八到,晨起忽闻粥香飘。五豆杂糅身生暖,感恩地利今时好。天色云暗君行早,数九寒天路人恼。且看尘世喜忧念,只道菩提顿悟了。
□孙文胜入了腊月的门,渭北的乡村就悄悄地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先是割回了大肉、豆腐,接着提回了香葱、青椒。就连冬闲下来的灰驴也蒙着眼,在磨道里气宇轩昂地碾辣子。一切骚动,都在谋划着一场大戏——
□秦川“冬天的童话”缘于那场呼啸而至的西北风和那场大雪。那天傍晚,西北风刮得紧,吹哨般叫着。紧接着,漫天飞雪从苍穹飞舞飘落,落在广袤的原野上,落在农家的房舍上,落在颤抖的树枝上,落在悬着的电
□罗锦高下过几场雪,山林就像睡着了。树顶拥戴着团团絮絮的白,无疑是给枝叶虫鸟催眠,让山村沉睡。满眼臃肿绵软的洁白,覆盖着大地的梦。只有散落的农家院蹙着银白的屋顶,拧着悠闲的炊烟。沟道里的山泉低语着,大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这是我记忆最深的关于腊八节的童谣。每年的腊八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新版序言中写道:“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我一下子就被“时间”“文字”
作为一个爱书人,我的收入相当部分都用于买书。买书时,经常能买到一些签名书,有的还写着受赠者的名字,有的受赠者甚至还是笔者或作者认识的人。看着那些历时已久的签名书,赠方的情意和笔耕穿越时空归于我处或流转
诵佳句之时,历史传统如在目前。诗评家钟嵘说:“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作为情与思的绝佳载体,旧体诗在今天如何继续焕发生命力?周家望诗集《瓦釜虫鸣集》试图以当代人的视角,接续古典
欣闻雷明川先生刚刚出版《山梁那边》,拜读之后有所感。这本书是雷明川将自己多年来创作的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精选整理汇集成册而得。《山梁那边》是喜好,多一份爱好,工作、生活就多一份快乐。从此书中可以读出
癸卯年末,我连续仔细阅读了华商报主任记者程斌撰写的“赏读伏萍女士《杨南生传》之一、之二”系列评论文章,印象深刻,深受触动。程斌的《秦巴山谷间的回响——赏读伏萍女士〈杨南生传〉之一》
我的办公室桌子上、书柜里有十多种报纸,多了读不过来,只选副刊来读,浏览新闻版面。细读副刊,遇到好的作品则剪下来,端端正正地贴在报集上,闲暇之时顺手翻阅,细品慢嚼。看到美丽的画面,手舞足蹈;读到动情的诗
时隔二十余载,再次捧起《项脊轩志》,读来竟有不同于先前的感受。文章从项脊轩的修缮说起。寥寥数笔,项脊轩修缮前的“小旧暗”被勾勒出来,是一派没落、衰败的凄清氛围。修缮后,以添绿植、书满架、鸟来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