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11月17日,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路遥病逝27年的忌日。面对扑面而来的寒流寒风,当年,我惊闻路遥辞世时的瞬间,如在眼前…… 看到报纸上“路遥远去”的一个个黑字,我的头好像挨了一记
□白玉稳 很久很久都没有这么感动过。周六,在老家,可以不起床,还可以看阳光洒满窗棂。这个镜头是久违了的。真的,一点不带假。小时候,老家的山太高,屋子凹陷在山缝里,早上的太阳在东山顶上,需要爬很高的山,才
□陈益发 世界是一面镜子 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都是镜中人一生经历的影像都在自己手捧的镜子里映现你所看到的或你没有看到的自然穿梭其中,明亮的光环不一定就是荣耀或许映现玻璃的折射隐藏的部分,正好被月亮遮挡沙漠
□哲人秋去也无妨,天涯逐木王。青苔仍旧色,红桦有新妆。双马凌云顶,群松舞太常。诗情总差意,应许偷春光。
□杨乾坤“陕”,繁体字作“陝”。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大典时,各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都有辆彩车参加游行,每辆车的车身及车前,都有巨幅大字标出所在地名。陝西
□张焕军在亚龙湾天堂森林公园山顶,有家门口写着最南邮局的小店,窗台上一枚“北纬18°”的大邮戳吸引了我。这是家卖明信片的小店,我打算给自己选张寄回去,以示纪念。店里有位中年妇女在忙着。她见我
□商子雍 最早了解傣族,是从一部文学作品里,书名叫《召树屯》,描写的是古代西双版纳地区一位名叫召树屯的傣族部落王子与孔雀公主婻诺娜的爱情传奇。爱情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个永远被表现的主题,各个民族都不乏爱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水果一夜爆红,跃升为“贵族”,成了高品质、精致生活的象征。随着今年水果价格一路小跑,吃几个苹果、西瓜、荔枝等寻常水果,被越来越多人调侃为快要实现不了的“水果自由”。今
一本好书,读后未必能带给你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它一定能够带给你许多精神层面的享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陪伴一个人一生。日积月累,终能使人进步,走向成功。在少年时期,读书会使你成绩提升;在成年时期,读
——张焕军散文集《换一种心境去生活》序我与焕军之所以投缘,首先是因为铁路。他的父母曾在铁路工程局工作。他是铁路子弟,也是在铁路家属院长大的。因此,一谈到铁路,我们的话也就同延伸的铁路一样长了
□王国忠每次回老家,大老远瞅几眼鸟窝,或者有幸碰见成群的喜鹊在枝头上下翻飞,喳喳欢叫,淤积于内心的浮躁与烦乱情绪顿觉消散了许多,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宁静与欢悦。那棵大树,因此被我亲切地称为&l
□舒添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流传已久的爱情魔咒。似乎红毯不是幸福的开始而是爱情的终结。现今社会,爱情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只求一朝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往往重形式轻内容,看似奢华的场景难以支撑长久的爱情大厦
□田家声在乡村,一望无垠的庄稼地里只见黄土,少见绿意。麦子刚种上不久,大概是惧怕寒冷,地缝里的麦苗儿探头探脑不敢仗义地舒展腰身,盼望老天捂一场大雪,给它寒冷的身躯盖一层厚厚的“雪被”,以便舒
□张翟西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所插队的村落很贫穷,面对生产队的大片良田和社员的自留地,一年四季大都择机而追肥,为的是农作物长势喜人、收成好。依稀记得,当年为生产队大田施肥,皆从饲养室拉运土粪,那可是队
《金薯传习录》,记录了陈振龙将红薯引入中国的经过寒冬又至,你想不想来上一个烤红薯暖暖手再暖暖胃?其实,这一司空见惯的食物,原本不是中国土生土长,而是漂洋过海不远万里“移民”过来的。郭沫若激赞
千年来,国人对“推敲”的典故知之甚熟了,不仅因为它出自两句可诵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因为它涉及到唐代两位有名的诗人,更有趣的还是一个是布衣的贾岛,一个是时任京兆尹(即
1939年6月15日《抗敌》杂志第4号刊登的《新四军军歌》《新四军军歌》是我最爱唱也是我唱得最多的一首革命歌曲。因为我是听着老前辈讲述《新四军军歌》的故事长大的。我父亲袁国平,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我母亲邱一
由陕西工人报社和中铁二十局集团工会共同举办的中铁二十局工会杯“我和我的祖国”全省职工散文大赛,自6月24日发出征文启事,截止到9月23日征稿结束,活动期间得到了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文学
□郑小波 秋雨中的风撩起了千年的黄沙锋刃的剑斩不断忧伤的琴弦夕阳裹着彩云点亮了星辰记忆敲响了轮回的暮鼓凌乱的脚印被一个个岁月的回音壁收藏残垣断壁的魏国长城见证了远古的汗水凝结成的震撼手捧黄土脚踩瓦砾滚热
□诗村立冬,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我国古代民间习俗,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就为冬天拉开了序幕。我国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在古代社会中,“立冬”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皇帝在
□孔明每次看见小摊小贩被驱赶,我就悲从中来。先不论他是否占道经营,或者违规违法,单道他骑个破三轮,老鼠躲猫一般东躲西闪,就令人唏嘘、惋惜、同情、心酸。他是何苦来呢?老婆孩子热炕头,不享受吗?拎个凳子遛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批思想进步的报人在这一时期创办了一批报纸刊物,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启迪了民众思想。这些业界前辈不惧权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今秋雨多,岁寒增愁。无边无际的阴雨轻轻敲打着医院的窗玻璃,嘈杂了一天的病房,此刻已被老父亲一浪高过一浪的鼾声所覆盖。夜深人静,看到父亲睡得踏实,我悄悄地捧起陈彦先生的《主角》读了起来。我陪护年迈生病的
五十年前稻花飘香的季节,由于当时“停课闹革命”,村上一个论辈分叫哥的中学生,坐在我家门口的石墩上给生产队看护庄稼。他每天手执一本厚书看得津津有味,经常把家里送来的饭都忘了吃。出于好奇,我就趴
□高航在群山环绕的深山沟里坐落着一座村庄,这里村庄由大小不一坐落不规则的窑洞组成,每到黄昏时刻,小山村的上空都会升起袅袅炊烟,弥漫在半山腰的青烟犹如一条盘踞在大山中的苍龙,傲视群山。儿时的我就生长在这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