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荆峪河是浐河的四条支流之一,可是这条河有没有源头?源头在哪里?为什么人们总把它叫荆峪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梦想。捧读一本书,开启现场的旅行是我梦想最好的打开方式。
这部三农题材的长篇小说《不平静的乡村》,亦是一部书写时代记录时代讴歌时代的厚重之作。
李颖 米龙节里汉阴行,巴山汉水软东风。油菜花漾扑鼻香,凤堰梯田踏歌声。冯家堡子吴家院,三沈故里传新风。桃花含笑迎远客,青山不语寄深情。
说起明月惠顾某处某地的诗来,唐诗中委实不少,例如被誉为“唐诗中的唐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又如李白《峨眉山月歌》的“峨眉山月半轮秋”。而要真正论起著名的得益地,则非扬州莫属。它竟至于得了天下独一无二的城市的代称“二分明月”了。
花开的时候,春天也来了。一扇木窗下便悄悄探出了一枝浅粉色花朵,是浅淡的粉,粉里又透着白,浅粉的花骨朵含苞待放,看着很是养眼。只一扇窗、一枝花、一本书,便把春的艳丽尽览眼底。真是应验了抖音里热播的曲子“花开的时候,你就来看我……”
是谁,将春的衣裙点缀得娇艳动人?是谁,将春的舞步催促得这般急切?
狂躁的风,飘向了森林,叶子却不会舞动。思的花絮,无了踪影,惟众雀在鸣。
说到牛,总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感到心里暖暖的,踏踏实实的。这种感觉乡下人几乎人人都有。何以谈牛舒心呢?这大抵是因为牛吃苦耐劳和忠诚可靠的秉性,牛的确是乡下人的好朋友。
现在过“二月二”的人很少了,有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二月二是个什么日子。但老人们还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吃豆豆,去剃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古远的诗,与此时此地的工厂无关,但它蕴含的岁月感慨,以乐景写哀情的沧桑感,却把时空维度拉到了近前。这长在诗经里的诗句,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流淌出了心间。 初
以勤为径的成效是多少代读书人的共同感受。但以苦作舟未免使人怆然。苦读固然无可厚非,若以乐为舟,岂不更有乐趣,更能激励人们不畏书海波涛而昂扬搏击。
高田受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委托撰写的文史专著《唐风录》付梓出版。《唐风录》是高田近年致力唐代长安文化研究的结晶。全书3 8 万字,插图1 0 0 余幅,全方位、序列化地记述了有唐一代京都长安的节日风俗。整部书犹如一幅盛唐长安风情的“清明上河图”:别具一格的宫廷除夜大傩仪、气象恢宏的元日万国来朝大朝会、全民狂欢的上元灯节、充满浪漫色彩的三月三踏青、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杏园关宴、官民同乐的曲江游园、车马如狂的牡丹花会、风情万种的七夕乞巧、吟风弄月的中秋聚会、满城黄花醉煞人的重阳登高、气势磅礴的祭天大典銮驾出宫、富丽堂皇的冬至朝会大陈设……如诗如画,次第展开,波澜壮阔,异彩纷呈,可谓美不胜收!
牛年春节的第一天,我在街上找到了干保洁7 年未回家的薛师傅。
长大,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依我看,长大是要脱层皮,换次骨,连原来的心也要不得,完完全全变个人。而这转变,就是从“我和爸爸妈妈”到“我”的过程。从小我以为年龄会自然而然把我们推到“脱胎换骨”这道大门前,所以我都没把这当回事。不知不觉,我从一个小屁孩儿,眨眼间都到了大学毕业,却还是没有那种“我”的感觉。现在,正是申请研究生的时候,该像雏鸟抖抖翅膀准备自己去云里穿梭了。雏鸟若是会思考,会不会也会对纵身一跃而感到害怕?
春节后朋友回到大城市,辞掉了那里的工作,又返回小城来。由于暂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先送外卖。我问他为什么舍弃了大城市的高工资,选择了回来。他说,因为看了女儿的一幅画。
凌晨两点,电话铃响起。她从睡梦中惊醒。头有些发蒙,这个电话必须接。因为这时的电话,除了骗子,还有可能是需要你帮助的人。
那敲进骨髓融进血液的鼓声,在我生命中轰隆隆地响了半个世纪。
1 9 5 7 年9 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描写的是东北人民自卫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穿行茫茫林海雪原、剿匪战斗的故事。作品一面世便深受读者喜爱,到2 0 世纪6 0 年代初,印数已超过1 0 0 万册。由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8 家出版机构联合推出的“新中国7 0 周年7 0 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林海雪原》也位列其中。
□燕鸣 带回婆婆做的包子已经两次了,那是用甜菜、胡萝卜和豆腐和在一起做的素包子,婆婆爱吃这种馅的包子,所以爱做。我总是在想,年迈的婆婆做包子的时候一定也把对儿女和孙子的牵念和在馅儿里了,所以老公每次回
□郭宗忠 吹了几天的南风,来到植物园,远看柳树枝条已经有了绿意。春天的感觉就这样一点点呈现出来:迎春的枝条柔软了。大杨树的树皮也在泛青,冬天时干硬的感觉好像被脱掉了裹着的一身棉衣,变得清爽光滑。石头上
平时,我是个无趣的人,口拙言笨,又不懂幽默,总被老婆批评,说我是个“木头人”。老婆都这样说了,我自然得有所长进。这不,三八妇女节又如期而至。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告诫自己,一定给亲爱的老婆大人买
女人,开在尘世间的花,所以女人爱花,天性使然。
一雷惊蛰至,阳升万物生。沃野千里碧,草丰桃花红。鹰老化春鸠,嘤嘤黄鹂鸣。沾衣杏花雨,拂面杨柳风。九九艳阳照,大地忙春耕。
历史长河悠悠,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有一种信念,岁月变迁仍然闪亮。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