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在陕南安康牛山脚下的草庙村度过三四年的人生时光。这使我认识到,人生的奥妙在于常常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甚至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所应处的位置。不管你是否愿意,你每一天都会处在不同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几乎都没有彩排的机会。
如此,人生便是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当初受命,服从组织安排,作为省级帮扶单位选派的一名战斗队员,欣然前往驻村地点,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一线战斗。我自知既是一个没有多大能耐,又是一个无雄厚资历和丰富背景的平凡普通人,要想在责任区域的主战场上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必须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当然,也可以假装很认真,滥竽充数混日子,但这不是我的性格。农民出身的我,尽力想为群众多干一点儿实事,所以思考比较多,手脚伸得比较长,经常让人觉得“蝗虫吃过了界——管得宽”或者“瘦驴拉硬屎——瞎逞能”。
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我想:无论身在任何一处,都要努力张扬生命的活力,释放人生的光彩,不因浪费了今天的大好时光而叹息懊悔,不为迎接明天的生活而手足无措、紧张不安。
于是,我选择了坚持,勇毅前行。
依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各项有力推动措施,经过干部群众三四年的艰苦奋斗,全村整体如期实现了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生活之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要想稳定、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通过“扶志扶智”,教育引导当地干部群众彻底走出自我的精神困境,完全自立自强。但是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在当时落实起来非常难,要迅速见到明显效果则更难。那会儿,现实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却又不能用一个药方治百病,自然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地因人因事而已,可是这些良策良方又在哪里呢?一度令我感到无助甚至迷茫。
在走访乡亲拉家常中,无意间发现原来遇到的很多问题,答案其实都隐藏在牛山的民间传说里,只是这些民间传说没有被充分认识和较好地利用。对此,从发掘研究乡村传统文化的角度,引起了我的热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牛山名列安康四大名山之首,属于汉滨区所辖,南北长14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82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近1500米,山峰上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望京石,因其精彩的民间传说被称为“一个有梦想的地方”。其时是夏季,与朋友结伴攀登至此,站在那石头上,遥望四周,见群山重峦叠嶂,呈现出一层层壮阔无边的绿色之波浪,令人油然有了“绿色天堂”“人间秘境”“一览众山小”等许多美妙的感受,便也信服了先人的眼光,把“牛山叠嶂”之美排在了安康古八景之首。
初步了解,分布在牛山境内的有“七十二宝”。这个“宝”就是自然景物及其民间传说。我为之眼前豁然一亮,这是多么好的珍贵资源啊,既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推进新民风建设的活教材,也是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的优质资源。如果不能好好地珍惜和利用它们,那咱们就成了“睁眼瞎”。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我的心思和行动便停不下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采访挖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随后,我在挖掘了72个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搜集整理增加了28个,将牛山民间传说总数变成了100个,将传说中所讲的人文自然景物增加到了111个,其中牛山境内108个,另外3个在汉江南岸。增加的理由:第一,很多民间传说此前没有被列入牛山“七十二宝”,觉得可惜和有不足;第二,想把当地的民间传说“一网打尽”,做到“应收尽收”,希望能够造福当代,裨益后人;第三,促进宣传推广形成一种强大力量和良好效果。中国山川锦绣、人文历史悠久,有故事的山很多,可能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故事,也可能一座山有很多故事,但是一座山有100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在现实中都对应有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客观景物,这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绝对少有,或者说没有。如此,我的心底涌出了一句广告词:安康牛山——中国乃至世界最有故事的一座山。
庚子年仲冬里,一个满天繁星的夜晚,漫步在草庙梁的山道上,仰望牛山那两座高峰,忽然想到:牛山,不仅是安康的一座地理标志,也是安康民俗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更象征着安康人的一种“牛精神”,为民服务、无私奉献,创新发展、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凝心聚力、团结向前。由此,我激动地感叹:牛山的故事值得大写特写!
当我决定把驻村的见闻学思践悟、干部群众的奋斗故事与当地的自然山水美景、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写成一部有趣味、有思考、有价值的书,这时便充分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起码可以让当地的古今民间传说得到完整保存。我最大的愿望是,在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中,当地各种力量能够充分开发利用牛山的人文资源优势,将其当作一个特色文旅产业项目来运作经营,当作安康的一个人文品牌来不断打造,造福乡亲,服务社会。好在当地政府层面和许多的乡贤、能人,都已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
当然,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中的作家,这也是我发挥个人特长,尽其所能,为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和深化文化帮扶所做的一项贡献吧。同时,想通过这种方式,对我自身的帮扶能力和帮扶效果作为一种补充,亦算是因为未能在这一片土地上大展作为而对乡亲抱有歉意的一种补偿。更应当自觉的是,身处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能有机会深入火热的乡村生活,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亲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斗,包括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我有责任做好记录、书写、研究和创造。
因而,生活在牛山脚下的土地上,我始终心潮澎湃,每天觉得眼前有看不完的美丽景物、脚下有走不完的连心路、耳朵有听不完的精彩故事、手头有干不完的正经事情。由此,驻村四个年头的时光感觉一晃而过,其间的努力、学习和成长,让我深感人生处处皆学问,特别感到驻村的四年相当于攻读了乡村大学四年制本科,学有所得,并应该做好分享。
目前,包括这一部书在内,围绕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我在驻村工作业余时间已写作出版了一部《追寻初心——我的扶贫记》,创作了一部反映工会组织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为民干事担当的汉调二黄现代戏《金州第一书记》,还写作出版了一部自强模范、劳动模范人物的励志报告文学《我不输给命运》,可谓形成了我的驻村“四部曲”。
在这部书里,我极力探索表达方式的创新,通过一个立体的时空画面,由大到小聚焦到一个具体的景物,然后讲述它的一个或几个民间故事,再结合当下的工作生活实际,分析总结一些人生经验、感悟或道理,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或教益。同时,这也是我目前最用心用情用力投入的一部书,驻村期间初稿写作了三四年,此后细致修改了三次,又是用了三四年,几乎占用了六七年来所有的业余休息时间。出版之际,为了主题集中,我从已写就的145篇文章中挑选了95篇,将其提炼成内容相对纯粹的一册书,命名《牛山意象》,打算把之外50篇没有包含民间传说的驻村工作生活感悟文章,另行结集成书,为自己做个留念。
我也深知,作家最大的谬误和自以为是,就是想用自己的理想与认识去教化和改变别人。我有这个自知之明。但坚信一点,牛山丰富的人文资源,让当地的老百姓得大利、享大福,是迟早的事,也是必然的事。
还有一个小心思,有山河为证,有文字为证,希望我热爱的牛山这一片土地上的乡亲与他们的子孙,在提及我驻村的故事时,在心里有所回忆或感动,如果还能由衷称赞一句“这个人为我们当地发展真是费了一番苦心!”那么我就十分心满意足了。
诚然,这部书不仅是写给乡亲们的,也是写给天下读者的,更希望通过此书能够持久地给予所有读者心灵的涤荡与温暖,激发读者永远向善、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
尽管已经很努力,但是觉得把牛山的故事讲得还不够精彩。只是可鉴一片赤诚之心。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