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民
岁月的长河里波浪翻卷,每一朵浪花里都有无数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焦仁贵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奉献给读者,这就是他近日面世的新著《文迹墨痕——焦仁贵日记》。这是他继《世相百态》《悟思药言》《盥蒙杂记》等四部大作之后的第五部专著。
这部书的特色之一,就是以纪实的日记成书,在陕西文坛有开历史先河的意义。一个追求并献身写作的人,一生会和三种体裁的文字发生关系:一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二是和家人、亲戚、朋友的通信;三是公开发表出版的文章和专著。如果说正史、方志和家谱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那么日记、书信和回忆录就是构成个人文献的主要部分。
用日记写回忆录,神州不乏大家。鲁迅先生曾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的日记的人们很不少。”这只是一部分人。而写日记准备给别人看的也不少,这些日记颇具文学性。巧厨炊米,熟则欲食。文字一旦成句成行成篇,一旦环境具备,条件成熟,即便当初是给自己看,也捂不住跳动的出版传世的欲望。
在陕西文化界,少有将日记出版公之于世者。故而焦仁贵新著《文迹墨痕——焦仁贵日记》的出版,意义就非同寻常。
焦仁贵曾连续三次组织陕西、西部、全国“世强杯”鲁迅杂文征文大赛,连续五年担任由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杂文报》举办的“鲁迅杂文大奖赛”评委。被西安市文联授予文学特殊贡献奖,《人民日报·海外版》聘他为特约撰稿人,收入《走近杂文家》《中国当代杂文家》等书籍。他的这些经历绚丽多彩,自然有许多值得回忆和保留的文化记忆。
这部书的特色之二,就是充满人文哲思,以真切翔实的纯朴文字,客观地为未来陕西和全国杂文界的编年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焦仁贵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杂文报》等报刊发表杂文、随笔千余篇、二百多万字。《警惕唯我综合症》获《工人日报》1989年杂文评选一等奖,《娱乐勿至死》获全国“世强杯”鲁迅杂文大赛一等奖。曾创办《西部杂文报》并任总编。因而,他在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满对自己作为、对杂文活动、对时代社会的哲学分析和深沉思考。
焦仁贵被推选为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杂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作家协会杂文专业委员会委员。所以,他的日记,更具有不同凡响的史料意义。
这部日记选编的出版,明显基于“三史”的考量: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年会史、陕西省杂文学会会史以及作者个人文学史。焦仁贵的日记中,真实可信、客观公正地记载了这些“三史”所需的内容,且史料翔实。精选整理并出版这些日记,既是对作者亲历、参与、承办36届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年会,领导、组织、经营37年陕西省杂文学会,以及追求大半辈子文学事业的系统总结,又为未来的“三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宝库。
前些年,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在给焦仁贵的信函中曾说:联谊会决定组织编写年会史,请将你会承办的9届、25届年会资料、照片悉数报送。欢迎提供已知晓掌握的历届年会资料。这让焦仁贵兴奋、激动,全国各级杂文学会及杂文精英倾注心血,连续举办了几十年的联谊会,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传统,吹响了新时代的杂文号角,组织团结全国杂文作家谱写新时代的杂文篇章,开创了杂文的辉煌时代。有关组织和领导终于决定把这些资料收集、编写成册,载入史册。自己的日记就是这部年会史不可或缺的一股溪流——从1985年第一届年会起,历届年会焦仁贵都受邀参加,在他的日记中,会议的时间、地点、规模、规格、主办单位、参加人数、主要领导,一应俱全。把这些日记删繁就简,整理编排,不就是一部亲历翔实、生动活泼的年会史雏形吗?
陕西省杂文学会也是如此。老会长毛锜生前曾对焦仁贵说:“咱们杂文学会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搞了那么多活动,在全国杂文界产生那么大影响,堪比文学‘陕西东征’,不把它写出来,谁知道?”陕西省杂文学会成立于1988年6月5日,至今已走过37年历程。焦仁贵与学会共同发展,是保障学会正常运转的核心人物。他作为陕西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对学会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体会深刻,感同身受,刻骨铭心。这部日记的出版,为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史和陕西省杂文学会史的编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翻看《文迹墨痕——焦仁贵日记》,焦仁贵回忆当年文学“独木桥”上的拥挤冲撞,嗜书渴读的疯狂岁月,挑灯夜战的激情创作,天女散花的报刊投稿,铅字发表的兴奋喜悦,润笔稻粮的微薄收入,文友往来的创作交流……都记录得活灵活现,生动详细,时而令人怆然,时而令人喜悦。《文迹墨痕——焦仁贵日记》值得一读!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