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帆
杨军新作《窑洞谍影》刊发于《今古传奇》杂志2025年第5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潜伏在国民党军统的中共秘密组织成员沈东方来到上海,接受一项特殊任务,在被日军追捕中,遇到了青年学生陈诗雨和白亮等人,并介绍他们去了延安。三年后,国民党为打击边区刚刚建立起的货币信用,企图将一批伪造边币输入边区,被八路军截获。边区政府成立特别行动组,沈东方、陈诗雨等被分配到行动组,围绕边币与法币的斗争,开始了一场与国民党特务的殊死较量。在陈诗雨和沈东方的婚礼上,企图利用婚礼运送假币进入边区的特务被行动组全歼。新婚夜,洞房里,新娘陈诗雨却将枪口对准了新郎沈东方……
正如著名作家、中国金融作协主席阎雪君评价,描写谍战的作品很多,但描写金融谍战的却很少,所以《窑洞谍影》这部惊心动魄的金融谍战作品,就成了稀世珍宝。作者有小说和影视作品创作的“两栖”成熟经验,作品语言流畅,结构清晰,故事曲折惊险,更可贵的是填补了延安时期红色金融题材的空白。这里,我主要谈谈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和红色情结。
什么是红色情结?是在漫长革命历程中,对牺牲英雄的缅怀和崇敬之情。这种由英雄事迹和思想构成的精神内涵和传承形式,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杨军红色情结的心路历程
纵观杨军的作品,可以用“三心”概括,即诗心、童心和红心。去年我写的杨军印象一文中,以《一抹暖红任风萧》作为标题。这其中的“红”,就是指杨军的红心,也是对他红色情结的初感。在那篇文章中,我这样表述杨军的作品气象:诗歌的少年之气,散文的民国之风,小说的历史厚重,剧本的灵动神通和评论的诤友之情。文尾还用了自己创作的“一抹暖红任风萧,归来还是少年心”的诗句作了总结。时过半年,随着《窑洞谍影》的发表,更清晰地概括杨军红色情结的心路历程:
儿童舞台剧《送你去延安》是杨军红色情结的缘起。这个2019年面世的作品,在西安市灞桥区和培华学院等进行了首演。灞桥区还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将此剧目在全区进行巡回展演,覆盖到全区各行业的干部群众,以红色剧目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有些地方还把这部剧策划成了“流动的思政课”。因此,我认为《送你去延安》是杨军红色题材文学作品的首次成功亮相,艺术效果和社会反响良好,奠定了作者创作红色题材的信心。
中篇小说《窑洞谍影》是杨军红色情结的绽放。从《送你去延安》舞台剧之后,就经常听他说有关红色题材的创作,一会儿是广播剧,一会儿是长篇小说,直到这次以中篇小说正式发表。这个中篇是以长篇小说《货币密战》改编的,两稿相比变化较大。但在我看来,《货币密战》和《窑洞谍影》两部小说,充分展示了杨军的红色题材资源,丰富了金融小说创作体系,探索了剧本小说双向转换的效能,是作者多年蕴藏和创作实力的一次展现。
长篇儿童小说《送你去延安》是让杨军将红色情结成为信仰。最近杨军以“长安新篇”签约作家身份获得西安市重大文学作品立项,和西安市作协成功签约,他的《送你去延安》将在年底创作出版。由剧本到小说,再由小说到剧本,最后还是回归到小说,这种离中有合、多彩绽放的创作方式,已成为杨军创作的新优势、新动能,将以一粒红色种子,开启新大众文艺创作的希望田野,值得期待和长期关注。
《窑洞谍影》红色情结的具体表现
在红色小说中,女性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形象多样,有的默默支持革命事业,有的则在斗争中成长。《窑洞谍影》中塑造的女性角色都非常丰满,让陈诗雨这个人物几近完美,既有女性的柔美诗意,又有革命战士的飒爽英姿,是一个理想的红色女性角色,为故事的延伸和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性与阶级性的辩证呈现,构成红色小说人物塑造的核心维度。人物命运与情感世界常被置于政治叙事框架中,这种创作特征恰是红色题材作品的典型标识。《窑洞谍影》中沈东方的爱情故事,被置于革命意识形态之下,阶级属性成为情感叙事的重要部分。洞房之内,红烛高照,沈东方正满怀憧憬地迎接人生的重要时刻,而陈诗雨却以新娘妆容为掩护,实则肩负着执行破案任务的特殊使命。当两位年轻同志在同一时空下因身份差异产生角色冲突,原本的战友信任瞬间转化为猜忌与隔阂,爱情的萌芽尚未绽放便已夭折于身份的迷雾之中。让故事瞬间得到全面释放和情感表达,这是一般人很难下笔的。
此刻,英雄主义与革命精神得到全面的升华。红色小说中充满了英雄主义和革命精神,英雄们不计个人安危,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奋斗。沈东方、陈诗雨的窑洞婚礼,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让人心潮澎湃,欲罢不能。
《窑洞谍影》红色情结的艺术特质
通览全书,我对《窑洞谍影》的艺术特点这样概括:情感表达化动力,故事性强好口碑,剧本化浓易开发,开放结局有深意,红色情结赋主题,我想这是每一个读者共同的感觉。
不知谁说过这样的话,杨军也许算不上技巧高超的小说家,但他的思想无疑是冷静的、睿智的、深邃的。在人人都是媒体、众声喧哗的今天,许多人常常被情绪裹挟、忘记思考,而他却依然追寻文字的不朽,他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文字和故事充满真实的张力。从小说选题、叙述、人物性格展现、故事节奏把控等,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对杨军我是熟悉而陌生,陌生而熟悉,正如一树远山的红枫,今后还要继续跟踪他的创作足迹,研读他的创作新品。愿杨军继续坚守红色情结,热爱金融故土,敞开诗意胸怀,创作出更多有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意义的好作品。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