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晚秋,阳光温暖的正午,带着长路跋涉的满面风尘,我来到褒河谷,徜徉在亘古不变的青山绿水中,满心期待与飞涛如滚雪的激流、曲折蛇行辟奇观的褒斜栈道、火烧水激的石门隧道和国之瑰宝的摩崖石刻劈面相逢。
秋风从千百年前吹来,掠过我的面颊。我斜倚褒谷口栏杆,凝神谛听风中鼓荡的历史风云。
建安二十年那天,曹操一行乘舟溯河而上,游览褒河风光。那时褒河的水,像一头凶恶的雄狮,又像两军交战,千军怒吼,万马嘶鸣,咆哮着,怒吼着,向河中阻挡它前进的巨石撞来,顿时浪花飞溅如滚雪,看得曹操不由得心旷神怡,触景生情,索来文房四宝,挥笔写下“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挥手一指滚滚激流:“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随行之人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然而,他们又何曾了悟一代枭雄书写“衮”字的真实用意?据《周礼·春官·司服》解释,“衮”是“衮衣”“衮冕”“衮龙袍”之意,而“衮衣”“衮冕”“衮龙袍”是帝王之专用礼服,所以,曹操写“衮”字旨在抒发澎湃在胸腔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帝王之气。
秋风吹过褒河谷,我看见曹操的“衮雪”已化作一片波澜不兴的水域。晚秋温暖的阳光下,远处山色空蒙,眼前水波潋滟,像一块纯蓝、晶莹、剔透的美玉,映照着蓝天、白云、水畔的绿树和山花,映照着古褒国的锦绣芬芳和那团解不开的历史谜团。
褒姒,一个流传千古的女子,几乎人人都知道关于她的“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之典故。坊间骂她是亡国妖姬,是红颜祸水;《诗经》也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竟连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说“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流传于坊间的传闻,写于简牍中的文字,合力将她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留下千古骂名。
风中传来一个女子的叹息声。我知道那悠长的叹息声,从千年前的西周穿越而来,游荡在褒河两岸,化作天上的白云、山间的绿树、溪边的野草、崖畔的山花。我在褒河谷四处游走,寻觅那女子的声音和她的足迹。我在历史的断片残简中翻检,希望觅得解开心中疑团之只言片语。
传说她是宫女碰到龙涎化为的“玄鼋”怀孕所生,一出生即被抛之野外,被养父母带至汉水之畔的褒国,在褒河畔的一个农家小院,度过了她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我的目光穿越到西周时的古褒国,我看见一个粉妆玉琢的小女孩儿,在一座农家小院欢闹嬉戏,一个正在干活儿的农妇不时疼爱地看着她。竹篱院墙外,是开满野花的原野……几度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小女孩儿长到十五岁,出落成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即使粗衣布裳,也难掩其绝世美艳。可是,好景不长,褒国得罪了西周,周幽王出兵攻打褒国,十六岁的花季少女,被褒国人当作礼物献给周天子,乞求投降。这个女孩儿就是褒姒。
褒姒,你知道吗?穷尽想象力,我也无法想象,你有着怎样惊世骇俗的美貌和万般风情,才使得周幽王在你的温柔乡里沉醉不醒?幽王四年,你生下一子,取名伯服。幽王八年,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立你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幽王十一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攻打西周,杀死幽王及伯服,你,不知所终。
“一笑倾城千夫指,红颜有泪无人问。”历史总是这样,把丰功伟绩归于男人,把亡国之罪归于女人。褒姒啊,你一个弱女子,怎能担起让周武王创建的西周王朝覆灭之重任?
秋风吹过褒河谷,我在风中沿褒河上行,便看见石壁上排列着一个个石洞,长蛇一般蜿蜒在河谷,那就是褒斜古栈道遗迹。古人为了翻越秦岭,沿河谷悬崖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在穿越秦岭的四条古栈道中,褒斜道是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条栈道,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看着那一个个排列整齐的石洞,我似乎看见张良火烧栈道书“玉盆”,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王刘邦得以成就大汉帝业;我看见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率军自眉县斜谷布军,与司马懿对阵,最终失败病殁于五丈原……
时光流逝。笼罩在褒河上空的战争烟云渐渐散去,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褒姒、刘邦、张良、萧何、韩信、曹操、诸葛亮等风云人物,早已消逝于褒河的烟波浩渺中。宁静、安详的褒河谷,我在新修的红桥上徘徊,看青山巍巍、绿水悠悠,清晰地感受到时光正在一点点流逝,如同生命的流逝,不可逆转。
午后的阳光越发和煦,温柔地笼罩着我,阳光是旧时的,如同吹过褒河谷的秋风,穿越千百年时光,与我肌肤相亲。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