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文字缘起处,乡音最相亲 ——孔明其人其文
2025-09-15 09:49:0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郗崇民

  人生聚散,常有不可预测之妙。我与孔明先生的第一次相识,便是在一个寻常的午后。朋友因新书出版之事,约我一起去找他咨询。在陕西人民出版社,书籍堆积如山而显得有些拥挤的编辑办公室,孔明先生似乎是被埋在书海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

  见面交流后,却因都是乡党而马上变得亲近了许多。当陕西方言在茶香中流转,彼此眼眸中同时闪现出惊喜——原来都是蓝田人。他老家在岭上,我老家在原上,中间隔着一条灞河,可以南北瞭望。习惯上,原上人呼岭上为北岭;岭上人呼原上为南原。北岭即横岭,南原即白鹿原。

  地理上的些许距离,在古城相遇时反而成了最近的心灵纽带。那条灞河,曾经分隔了两片土地,如今却成了连接两个游子的情感纽带。河水悠悠,千百年来见证了多少离别与重逢,而今又见证了一段以乡音为媒介的知交。

  乡音未改,故土难离。说起蓝田,便不能不提那片土地上的人情物事。当我们闲聊起我的一位姓高的文友时,孔明先生马上说,她还是我村的媳妇,不禁相视而笑。关中平原上的村庄之间,往往通过婚姻织就了一张亲密的关系网。某个村落的姑娘嫁到邻村,成了另一个村庄的媳妇。

  这种微妙的联系,在外人看来或许无足轻重,但对于离开故土的人而言,却是最温暖的心灵慰藉。它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共同的坐标,仿佛两片漂泊的叶子,终于在风中认出了彼此来自同一棵大树。

  文学是第二重缘分。我写了一篇纪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的文章,不过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的习作,竟被孔明先生在朋友圈转发。那一刻的惊喜与惶恐,如同小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嘉许。

  在一次朋友的新书研讨会上再次重逢时,当我问及此事,他坦然道:“我和徐院士熟得很。”这句话轻描淡写,却道出了文字背后更深层的情感联结。原来,我们不仅共享着地理上的故乡,还共同认识那些值得尊敬的人。这种重叠的人际网络,让简单的文字转发不再是社交礼仪,而成为一种心灵共鸣的默契。

  观察孔明先生的交友之道,可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确是至理。作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理事、陕西人民出版社原编审,他周围聚集的人无疑都是文化界的翘楚。然而他从不以地位高低论交情,而是以文字识人,以品性择友。

  这种交友之道,颇有古风。古人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明先生似乎天然懂得择其益者而友之。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文化人特有的谦和与包容——既能够与学界泰斗畅谈古今,也不吝于对业余文学爱好者给予鼓励。这种品质,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退休后的孔明先生,非但没有陷入闲散,反而进入了创作的丰收期。没有了编辑工作的繁杂事务困扰,他的笔锋更加灵动自如。每每浏览朋友圈,总能看到他标注“本周新篇”的文章,准时的如同节气的更迭。

  这种自律与坚持,令人想起古代文人“日课一文”的传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少人已经失去了静心写作的耐心,而他却依然保持着这种近乎修行的创作状态——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是对流逝时间的从容应对,是对文学初心的坚守。

  细读孔明先生的文字,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关中文化底蕴。他的散文里常有陕西,特别是横岭上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充盈着对故土的深情。这种地域文化的烙印,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而是通过地方性抵达普遍性的文学路径。

  就像贾平凹笔下的商州,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地域特色反而成为通往更广阔人文关怀的桥梁。孔明先生的作品延续了这一传统,让读者在关中平原的日常中发现人性的光辉。

  与孔明先生的交往,让我思考了文学创作的本质意义。在这个追求流量、点击率的时代,写作很容易变得浮躁。但孔明先生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每周写数文的坚持,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出于对文学本身的热爱。

  这种纯粹的态度,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而言,无疑是最好的榜样。它提醒着我:写作首先是为了安顿自己的心灵,其次才是与他人的交流。文学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了多少关注,而在于是否真诚地表达了自我。

  回顾与孔明先生的相识相知,最打动我的不是他的头衔与成就,而是那种始终保持的平常心。作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和编辑,他完全可以用更“高冷”的姿态出现,但他选择了平等相待,甚至以“小学生交作业”自喻。

  这种谦逊,源于对文学有足够的自信与理解——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永远不会停止学习与创作;真正懂得文学的人,永远不会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同道中人。

  横岭与白鹿原依旧隔灞河相望,但文字已经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每一次阅读孔明先生的新作,都像是与故乡对话,与知交畅谈。这种因文字而结缘的情谊,超越了年龄、地位和地域的限制,成为生活中一份珍贵的礼物。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让素昧平生的人因为共同的语言而相遇,让隔河相望的乡党因为文字而相知。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仍会期待阅读孔明先生每周准时发在朋友圈里那句熟悉的“本周新篇,与朋友们分享”如同打卡。这不仅仅是一种阅读的期待,更是一种精神的守望——守望着对文学不变的热忱,守望着对故土不变的深情,守望着在浮躁世界里那份难得的坚持与平静。

  文字缘起处,乡音最相亲。这便是与孔明先生相识带给我的最深感悟。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