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秤未普及之前,农村每家每户都有一杆秤,那是一种老式的秤:秤杆是硬木材质,光滑亮堂,上面刻着点点金黄的秤星,两头用黄铜镶包,月牙铁钩悬在下方,配着沉甸甸的铁砣。秤杆为“衡”,秤砣为“权”,一衡一权相契,称出斤两,也称出公正。
庄稼人离不开木杆秤。鸡蛋换盐要称,年节宰鸡鸭要称,秋收的谷穗更要称出一年的盼头。我家也有一杆老秤,跟着爷爷常出现在豆腐摊前。称豆腐时,爷爷先把秤砣绳往秤尾挪,让秤盘稳稳悬在半空,另一只手的拇指抵着秤杆顶端,食指沿着密密麻麻的星点慢慢滑动,直到秤杆在掌心高高翘起,才算斤两衡量完毕,让顾客满意而归。几十年卖豆腐的生涯,爷爷从不少斤短两,口碑好,回头客也特别多。木杆秤仿佛成了连接人心的桥梁,它不仅衡量着豆腐的重量,更承载着爷爷买卖公正公平的心。爷爷说:“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知道好歹,懂得感恩,秤砣虽小压千斤,杆秤虽短称人心。”木杆秤一头挑起人间生计,一头挑起天地良心,称得出短长,更称得出善恶。
后来才懂,爷爷说的是遇事掂掂轻重,处世守好分寸。这份理解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愈发清晰,它不仅是生活与工作中取舍抉择的智慧,更藏着为人处世的底线与坚守,尤其在廉洁这条无形的准则前,“权衡”二字更显千钧重量。在廉洁的天平上,“得”从不是不义之财的堆砌,“失”也绝非错失投机取巧的机会。那些为一时私利突破底线的人,看似“得”了眼前利益,实则“失”了人格尊严、职业操守乃至人身自由。唯有把“轻”与“重”放在良心和责任的天平上称量,才能行得正、走得稳。“权衡”从来不是精于算计的利益博弈,而是一场关于初心与底线的自我拷问。
现在,电子秤基本取代了木杆秤,但在乡村集贸市场,有时还能看见耄耋老人手中那高高翘起的秤尾巴,“你看,称高高的”那句老话,依旧暖得人心头发烫。木杆秤这小小的衡器,是天地良心的标尺,它秤出了世间的公正公平。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称星一颗都不曾少。(陈红莉)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