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听木头说话
2025-06-16 08:59:21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韩美荣

  窑洞窗台下的木匠箱又蒙上了一层灰,漆皮剥落的箱体上,那个歪歪扭扭的“韩”字已模糊不清,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父亲用凿子剜刻时的力道。我蹲在箱前轻轻拂去灰尘,木屑混着黄土簌簌落下,恍惚间又闻到了那股熟悉的木香,像极了父亲身上常年不散的味道。

  记忆里最早的声音,是父亲拉锯时“嘶嘶”的声响。当日头从窑顶天窗斜斜切进来,在飞舞的木屑里,父亲和母亲一人一头拉着大锯,身体一仰一合间,锯齿咬进木头的声音就像老黄牛反刍。“使点劲!这根檩子要赶明儿上梁呢!”母亲大声说着,父亲不吭声,只是把腰弯得更低,汗珠子砸在木料上,洇出一圈圈深褐,转眼就被刨花盖住了。

  他的锯子在木头上轻快地穿梭,木屑扑簌簌落在他们的肩头,像落了层细雪。我趴在刨花堆里玩,把碎木头当积木搭,父亲见了也不恼,只说:“别瞎闹,小心扎了手。”可等我把“积木城堡”搭歪了,他又会放下锯子,用粗糙的手帮我修正,指尖的老茧刮过木头,发出“沙沙”的轻响。

  父亲的凿子是有灵性的。记得那年修缮邻村文庙时,他对着一块老榆木琢磨了半天,突然拿起凿子敲了起来,“咚咚咚”的声音在窑洞里回荡,我凑过去看,只见他凿出的榫眼方方正正,边角都带着圆弧,像给木头开了扇窗。“木活儿一定要做得扎实。”他指着榫卯道。“就像做人,榫卯对好了,一辈子都不会散。”

  最难忘那些年父亲雕刻的日子。他拿出那套磨得锃亮的刻刀,在新门窗上刻并蒂莲时,刀尖像长了眼睛似的,顺着木纹游走。花瓣的卷曲弧度、花蕊的细微波浪,都在他手下一点点鲜活起来。有次我问他:“爸,你咋知道木头该刻啥?”他头也不抬地说:“木头自己会说,你得听。”后来我才懂,他是在听木头的年轮说话,听陕北的风说话,听那些藏在木纹里的岁月说话。

  父亲的刨子会变戏法。一块粗糙的榆木板,在他手里来回几下,就变成了光滑的桌面。刨花卷成好看的弧度,落在他鞋面上,阳光一照,竟像金色的贝壳。他打磨的时候最专注,从粗砂纸到细砂纸,一遍遍地摩挲,连木纹里的毛刺都不放过。有年冬天给人打家具时,手指被刨刃划了道口子,却只是用破布条缠上,继续念叨着“赶下月他们家娶媳妇前得做好”。夜里我醒来,看见煤油灯下,他还在磨刨刀,影子投在窑壁上,忽明忽暗间,能看到他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像极了木料的纹理。

  他还用刨子给我做过竹节人。选的是最结实的枣木,先锯出身子,再刨出圆润的关节,最后用刻刀在“脑袋”上划出眉眼。我把线从竹节人身上的孔里穿过,举在手里跟小伙伴们“比武”时,他就在一旁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堆,像木料上的年轮。“轻点儿耍。”他说,“别把榫卯耍松了。”可我知道,他做的榫卯最结实,就像他这个人,一辈子都踏踏实实的。

  如今父亲老了,背也驼了,再也拉不动大锯了,那个陪了他一辈子的木匠箱,如今箱盖合不严实,里面的凿子锈了,刨子的木柄也裂了缝。前段时间我带女儿回老家,小家伙好奇地打开角落里尘封已久的木箱,父亲突然挺直了背,挨个给女儿介绍他的“家伙事”,还手把手地教她在废木料上刻直线。阳光穿过窑洞的窗棂,又一次照亮了飞舞的木屑,只是这一次,父亲的影子落在木料上,与当年那个在灯下磨刨刀的身影叠在了一起。

  我仿佛又听见那“咚咚”的凿木声。那些嵌在木料里的凿痕,原来是父亲用一辈子刻进岁月的家训:要如榫卯那般实在,要似木纹那样从容。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