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我和我热爱的写作
2022-04-01 17:08:47来源:陕工网
字体:【 】     分享到:

  今年是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大喜之年,掐指一算,我在建筑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已经34年了。回过头想想,孩童时我对写作的爱好竟支撑我一路跋山涉水、过关斩将,也改变着我的生活,带给我幸福。

  小时候,妈妈会写字,在村里是个有文化的人,我也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了读书。那时候最爱看的是黑白小人书。常常是几个小伙伴玩弹弓、铁环累了的时候,就围在一起争先恐后讲述看过的小人书,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等。慢慢地,我心里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喜欢上了写作文。当时也没想到这是与文字结下一生不解之缘的开始,小小的心灵里只是默默期盼,希望将来长大了工作能与自己的爱好结合。

  有了这样的梦想,我开始默默坚持阅读、写作。小学时给村里人代写家信,中学时开始写日记、写随笔、写散文,在学校创办了《小草》文学社。高中二年级,《咸阳日报》发表了我的处女作《就诊》,还获得了1988年咸阳市中学生优秀征文三等奖。一个农村孩子能在报纸发表文章,这在当时是件不得了的事,好多同学称赞我是一个“小作家”。现在回想起来,完成《就诊》这篇作文,源于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激发了我的写作愿望。我听取身边同学的意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遍遍修改、一次次誊写。定稿后用自己苦练成的一手漂亮的行楷字,在方格稿纸上工工整整地誊写,最后装进信封,买了八分钱的邮票寄到报社。此后就天天忐忑不安,琢磨着文章能不能发表、编辑会不会没有收到。突然有一天,在药材公司上班的舅舅告诉我说,“你有一篇文章在《咸阳日报》发表了,还获奖了!我奖励你两毛钱,你去看场电影!”我喜出望外,眼泪一下子涌出了眼眶。周末回家,我把获奖的事告诉在地里干活的父母,他们也连连夸赞我,给我奖励了一件新西服。不久,咸阳日报社的稿费寄来了,一共八元钱,我按当时的时尚流行给自己买了一块电子表、一顶鸭舌帽,又去美美地咥了一顿羊肉泡馍。

  此后,语文课上布置的命题作文,同学们写一篇,我就写三篇;别的同学一年用不了一个作文本,我一个学期就能用完两三个作文本。我的作文经常被当作班级的作文范文,老师批注的评语我都要认真阅读、反复琢磨。那个年代写文章都要用方格稿纸誊写,一遍遍修改、一次次抄写,最后定稿才能寄出。也许在别人看来,若不能发表的文章,都是白辛苦,可我从不觉得累。长时间抄抄写写,我的右手中指磨出了老茧,可这反而增加了我写作的兴趣。

  1989年,我高中毕业,却遗憾地高考落榜,只能顶替父亲接班来到咸阳,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我在陕建集团基层单位上班,从事的是水暖工工作,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由于有些文字功底,我经常被抽调到队部写宣传标语、办黑板报、写总结材料。可没想到自己对写作的爱好竟引来了别人的误会,很多人嘲笑我不务正业,同事们疏远我,班组的人也数落我。因为我经常不在班组上班,影响了每月给小组下达的施工产值,拖累了大家的奖金收入。节假日或者下班后,大家结伴出行、聚餐、游玩,一般都不带我。我只能一个人留守宿舍,孤独之余只有看看高中的书籍、翻翻报纸杂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被调到公司政工部门担任干事。正式开始从事和写作有关的工作,想到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终于结合在了一起,我下决心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可面对团的工作、工会工作、宣传工作,我脑子一片空白。一个同行开导我说:“既然干上了政工,就要全身心投入,下功夫用心钻研。”在他的帮助下,我慢慢懂得干好政工工作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当时是市场经济初期,在别人眼中政工工作不吃香,出力不讨好还挣不了几个钱。而且政工的工作量很大,一篇篇消息、通讯、总结、报告、材料、论文、调研报告等等,无论大小全凭手抄,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但俗话说,勤能补拙,我一点点学习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经常深入一线采访、捕捉新闻线索。1993年,我所在的单位给职工盖了第一栋集资房,大家喜笑颜开。我心想这是一件好事啊,就此采写了一篇文章,不久就发表在《陕西建筑报》上。这是我上班后的“处女作”,同事们戏称我是“写家子”。1998年我又被评为《陕西建筑报》优秀通讯员,不久就被任命为团委副书记兼宣传干事、工会干事,成为当时公司最年轻的干部。爸爸妈妈知道后高兴坏了,也给弟妹们树立了一个积极上进的好榜样。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化时代,写作投稿便捷多了。有了灵感,打好腹稿,在键盘上一番敲打,一个小时就能完成。鼠标一点,稿件就发到编辑老师的邮箱,再也不需要一遍遍地誊抄、一封封地邮寄了。一些编辑老师也常会通过QQ或者微信与我这样的作者交流,写作水平提高越来越快、发表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了。2010年,我与原陕西建筑报社总编任晓宝老师合写了《从普通工人到高级技师——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沈龙庆》一文,获得了陕西省新闻通信类三等奖,当年我也第二次被评为《陕西建筑报》优秀通讯员。

  随后,因工作调动,我来到陕建华山建设公司、新型建设公司、金融公司担任党政办公室主任,还是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心中的写作情结始终与工作目标牵绊在一起,爱好真正变成了事业。勤奋笔耕是我的工作,更是我全部的生活所在,带给我幸福生活,购置了一套近100平方米的商品房,拥有了高级政工师职称,儿子也上大学了,举家拥有了西安户口。几个儿时的好友信步闲聊,夸赞我有出息,从小爱学习、写字好、会写文章,又在城里上班生活,当上了干部,在咱村里是数得上的一个“成功人士”。我给他们说,干啥都一样,你们现在过得比我好啊。“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现在回想起来,在举国欢庆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之际,我和我热爱的写作也都在这三十四年里一步步成长。我从基层施工队工人成长为公司党政办主任,从一个高中文凭奋斗到高级政工师;写作也告别了最初的爬格子,进入了高效快捷的互联网时代。很多90后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方格稿纸为何物,只留下我右手中指上的老茧记录那些曾经一遍遍誊抄稿件的岁月。如今我们一家人在西安生活甜蜜,我仍然继续从事心爱的文字、宣传工作,这份快乐带给我无穷的力量和动力。白驹过隙、弹指一挥,我已青春不再,但写作将是我一辈子的情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何毅)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