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当你真正置身塞罕坝,平视目光无法穿透的密林,眺望碧空轻盈漂浮的云朵,你就不能不对塞罕坝人投去敬重的目光。
泠泠清风,灿灿阳光,此时的西安已经是夏日灼灼,但在坝上,绝没有一点炙烤的感觉,周身被舒爽所沁润。可是,就在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是一处荒漠苍凉、人迹罕至的地方。当然再往前溯,历史上塞罕坝也曾呈现过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的景象。康熙年间(1681年),这里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只是到了清朝末期,因为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遭到肆意砍伐,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荡然无存。结果,大自然如同洪水猛兽般不断袭扰、报复人类,塞罕坝由美丽高岭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沙地沙漠向南延伸,风沙直逼北京……塞罕坝由美变丑、又丑变美,美到如今醉人心扉,成了沧海桑田的映照,成了中国精神的颂歌。
抬眼望去,塞罕坝林场的每一片林木,几乎都是一般大小,或挺拔俊逸、或婀娜多姿。没有原始森林那种自由生长的迹象。不消说,这都是人工造林的痕迹。从上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开始,三代塞罕坝人硬是在岩石裸露,土层只有几厘米厚的坡地上凿坑种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造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现在全林场112万亩林地、4.8亿棵树木,若按1米间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半,相当于为每三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资源总价值超过200亿元。这么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是三代塞罕坝人以“愚公移山”的拼劲,用双手干出来的,用生命搏出来的。是他们用青春、汗水和牺牲,创造出物质的金山银山,积淀出宝贵的精神财富。受益于此的每一个人,来此打卡的每一位游客,都应向他们深深鞠躬,真诚地说声“谢谢!”
面对郁郁葱葱的大片林木,面对风景如画的坝上风光,我们可以呐喊,我们可以陶醉,也可以像一位女士那样兴奋得在草坡上打滚,同行者发出孩子般的欢笑……但我们不能也不应忘记,半个世纪前,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拓荒先锋来到这里筑梦追梦,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没有饮用水,他们就化雪为水;粮食匮乏,他们就野菜充饥。那一代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许多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或类风湿病,加上没有医院,得不到及时治疗,第一代造林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2岁。为了这绿水青山,有的因公殉职,有的终生残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我们不能也不应忘记,近60年来,几代塞罕坝人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意志苦干实干,把昔日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今日满目葱茏的林海,让“高、远、冷”华丽转身为“绿、美、香”,成了人见人爱的“绿宝石”。是他们艰苦创业、九转功成;是他们用辛劳和汗水,构筑起重要的华北绿色屏障和京津冀生态支撑区,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成就,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范例。
我们在白桦林前留影,我们在月亮湖畔漫步,看湛蓝天空云卷云舒,看起伏草原牛犊撒欢。远处一群马飞奔而来,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留下的是健美飘逸的身影,壮观而又震撼。当地带领我们穿越的导游说,你们真有运气,这里连续阴天,难得的好天气和骏马奔腾让你们碰上了。我在想,我们徜徉在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我们沉醉于中国生态版图这颗熠熠生辉的绿色明珠,是不是该怀一颗感恩之心,给塞罕坝人、给祖国的战疫成果点个赞呢。(雷钟哲)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