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重温入党申请征文 | 我看家乡新变化
2021-05-12 15:24:18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字体:【

□何毅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咸阳市长武县亭口乡珂脑村,一座贫瘠的小村庄,祖辈们靠种地为生,却很少有人离开。如今,很多村里人都走出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留在村里的,也建起了小洋楼,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民们能切实感受到党的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见证着祖国发展的巨大变化。

  今年“五一”假期,好友永元打电话邀我回家参加他儿子的婚宴。回到家乡,远远望见一排排清一色的小洋楼,在碧瓦蓝天下,呈现出一派现代新农村的模样。几个小学同学刚一见面,就争相晒起了各自的日子,一个个都过得很好,大家感慨道,现在吃饭不用愁,看病能报销,出门有公交,这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村人现在的幸福。吃着聊着,大家不由得回想起童年生活,那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都没啥吃的,买啥都凭票证,大米白面更是奢侈品,多数人家一月也见不着一丝荤腥。人们买肉专挑肥的买,把买来的肉放在锅里熬成油,然后再小心地存到罐子里,可以吃很长时间,剩下的油渣就是孩子们的美食了。人人都盼着过年,因为这时才能吃上一顿长面条,两块水果糖。

  “不敢想象,咱们祖辈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粗衣淡饭生活,现如今变了模样,我们是赶上了好时代!”在村里教书的老党员同利哥赞叹道。“谁说不是哩,那时候谁穿个的确良,把人能眼馋死。”同学新平接话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穿衣普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的穿小了再给弟妹穿,袖子短了接袖,裤子短了接裤腿。“一衣多季”是常规,能拥有一件白衬衣、一条蓝裤子、一双黄军鞋,是很多孩子的梦想。

  1982年,我们家在村子里盖起了第一栋三间土木结构的大瓦房,添置了第一台如意牌黑白电视机。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搬进了宽阔明亮的楼房,房屋面积也由小户型向大户型转变,不少年轻人都在附近县城购置了高层商品房。堂弟春锋是名80后的年轻党员,他带我们去看婚房。楼房盖得气派明亮,和过去村里人家住的低矮土窑真是有天壤之别。崭新的大门两旁贴着“小两口描图绘景心相印,好夫妻春播秋种汗共流”的喜联,折射出新一代农村青年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心声。

  看着眼前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1989 年我高考落榜,来到陕建集团基层单位上班,有着25年党龄的妈妈就对我说,在单位要好好工作,像你爸爸一样,不要丢人。爸爸对我说,我参加工作不久,就入党了,你现在到城里上班,就是党的好政策给你的工作。1995年5月我入了党、提了干、结了婚,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集资房。后来调到陕建华山建设公司,购置了一套近百平方米的商品房,全家在西安落了户,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回顾往昔,让人不胜感佩。“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一路走来,我见证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看到了家乡一代代老党员带领新党员,靠着勤劳的双手艰苦奋斗,一茬人接着一茬人干,依靠党的好政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我给党说句心里话:感谢党的领导,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靠着勤劳的双手创造国家的繁荣富强,感谢党的好政策,指引我的家乡发生巨大变化,指引我们的小家过上幸福生活,我发自内心地说,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

  (作者单位:陕西建工新型建设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宁黛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