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水的面孔
2021-03-29 13:44:11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我已记不清认识水缘于何时,就像鱼能看到水中所有的生物,唯独看不到水。离开了水,它就失去了生命。人可以一日无谷,不可以一日无水。这也是水的意味,经黑夜变成露珠,它的自然之身能导引出植物开花,像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启发。

  水就是这样滋养着生命,但水开启心智,似乎晚于人类生命诞生之时,从哲学的高度认识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那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源”。公元前5 世纪,西哲的这句话,揭开了人认识自然生命的序幕。循着这一本体论认识,有了自然界水、火、土、气“四根说”。认识水和把水作为日常用度,并不对等。水唤醒人的认识,是人有了自为空间,而看到了无色无味的水,不占用空间,只被空间占用,而流经身体寂然无声的空茫。

  水的不同形态,雨、雪、冰、云、雾,是人对水的另一种命名。水在四季变换着模样,无论白昼黑夜。若是在时令中,它没有如期造访,人就不可能消除内心的恐慌,心绪难以平衡。

  我时常看见云从西安南边秦岭山麓的天际上飘过来,没有云,秦岭会失去它迷人神秘的部分。有一年盛夏,我到秦岭山的分水岭上看云,云在秦岭的分水岭上最富于变化,它在这里展尽风姿后,才会飘向别处。有时,云将风水岭的山梁全部笼罩,微风轻飏,它就开成无数朵,散在别处。躺着观云,这是极有趣的方式。会出现“山从人面起,云旁马头生”的景象,我有幸看到了古人当年看到的那一幕。水渗进土里,土质酥软,正适合植物之根向四处、向地心扎进,新植的苗木、花草落地后,总不忘浇一次水,水与植物就此结下百年尘梦。水过处,植物再去续人的愿望。无论开花为名,还是长高为树,都是水的功名。但水不贪功,不会在植物芳颜尽显之时逗留片刻。人从水滋润万物中获得认知恰是开启心智之始,我觉得善根恰在此处生长。所谓滋润万物却与世无争,盖源于此。水流向低处,其性质与人在低处深思,在高处开拓相差无几。形成河湖江海,就不是水最初的愿望了。海是水的归宿,海水蒸发为气,进入太空,就进入一种无常和轮回,仿若人的命运。

  我在吃茶时对水起敬意,据说王安石请苏东坡去瞿塘峡取水点茶,言明中水最宜,待苏东坡将水取来时,王安石说是下水不宜食用,我就不知中水下水之区别在何处了。但也足见王安石吃茶时对水质的讲究。我的习惯是以汉中仙毫为最爱“端在手中是风景,吃到嘴里是人生”,取仙毫入水的上下浮动之意了。

  水是至善的,无论是雨、雪、冰、云、雾。水如人,也在替天行道。水让人看到了它的面孔,不是在重复,它的心是季节背后的寒冷、风、海拔催生的夙命。归入海,是每一滴水最后的归宿。

  水是词根,是一部认知史,也是一个人的词典,浩瀚的词条,再重复的义项,绕不过水的简单。(赵贵秋)




责任编辑:宁黛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