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老去的父亲
2019-06-17 15:40:02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字体:【
---写在父亲节
 
       此刻,我在给我逐渐老去的父亲写一些文字。触动我的是一个节日——父亲节的到来。
       这些年,借助一些节日,诸如“母亲节”“父亲节”等,子女把对父母封闭而又羞涩的情感,可以大方的表达出来。
       父母的老去,让我有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中国人似乎习惯了含蓄的表达,即使是在至亲之间,像“我爱你” “我想你”之类的话语,是绝少说出口的,更何况,要向我一向严厉的父亲表达。
       曾经那么害怕父亲的我,躲着父亲的我,在进入中年后,也与往事和解,与曾经那些看不见的伤痛和解。


 
       从古到今,人活不易。古诗里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养蚕人的“归来泪满巾”,当代作家的“活着”。生活对于一个的普通人来说,养活自己养活家小,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父亲出生在一个动荡年代。在他的青春年华里, “工科” 出身的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遇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运动。而他出生的家庭,父母兄长、姐妹们,要么是右派,要么是地主、资本家,都是阶级成分不好的人。由于受到了社会冲击,即使学业优秀的父亲,也受到了许多影响。几十年蹉跎岁月,经历的事情太多。父亲如海洋里一叶扁舟上的舵手,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要避开随时遇到的惊涛骇浪,让家庭这只微小轻薄的小船,保持在正常的航道里平稳前行。
       人到中年后,我理解了父亲的不苟言笑甚至是对子女的过分严厉。经历了时代的风雨,使他一生都在严防生活中的变故,尤其是他的前半生,那是怎样的无奈和伤痛。
       父亲对我们姊妹们管教的严厉,首先体现在几个不许。不许打牌打麻将,不许睡懒觉,不许随意看电视电影,不许随意到别人家里去串门…...这是约定俗成的几项“家规”,以至于到现在,我们家里大多数人都不太认识扑克牌、麻将。
       人常说,童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基础。父亲定下的这些家规,是怕我们染上坏毛病不走正路,给自己给家庭带来麻烦。但小孩子天性好动,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久而久之,我们就有些害怕父亲,不敢和他亲近。           小时候的我们,总期盼着他出差出远门,这样我们就可以睡懒觉,看西游记、射雕英雄传,与同学相约逛街。至于我,才敢看一些在父亲眼里没有用的“闲书”。父亲不在家的日子,用母亲的话说,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我们这些小猴子们终于可以懒懒散散的过日子了......
       我的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就是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在一种严厉而又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度过的。
       父亲退休后,把一名电气工程师严谨的精神带入到了他的退休生活。他作息规律,起居有常。天还没亮,厨房里就有了声响,这是父母在做早餐,不用看表,就知道大致是早上5点多。父亲吃完中饭一般是中午12点多,不超过1点。晚饭过后的一个小时会到小区里散步,7点准时回家收看新闻联播。父亲收听陕西广播电台的节目时,基本上就是晚上十点睡觉的序曲了。
       我在为父亲能够很快适应退休生活而感到高兴的同时,却又隐隐觉得,生活这么“赶着过”,似乎有点累,有点紧了,如同战士打仗的军营,未免太过严肃了些。但理解了父亲的大半生经历后,便也接受了他的这种活法。他们这代人吃的苦太多,当生活的甜蜜来临时,反而有些不知所措。
 

 
       在光阴的故事里,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在成长,同时也伴随着父亲的日渐老去,特别是在他过了70岁以后。
       步入老年的父亲享受着晚年生活的宁静。父亲的话语多了,笑容多了,爱玩了,也更讲求生活品质了,有时也会主动和我们这些子女们,孙子孙女辈们聊天说笑。这在以前我们这个“长幼有序”“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家庭,是绝对不可以发生的事。他不仅默许了大家庭里许多“违规违制”的事情,甚至还积极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超市搞活动与母亲抢到了几毛钱的豆角就如孩童般高兴。他生活里也充满了一个个惊喜不断地“小确幸”。
       今年春节,一家团聚时,我们就打算来个家庭的新春歌会雅集一下,提前预约了一家歌厅去唱歌。我们期望的是,大过年的,老父亲只要不反对大家去唱歌就行了。不曾想,老父亲还和我们一起去了以往在他眼里不怎么“健康”的KTV。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年过八旬老父亲一手端着外国啤酒,一手扶着落地式银光闪闪的麦克风开唱了,那是经典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他们那个年代相当风靡的一首外国歌曲。父亲这样的举动,瞬间引爆全场。
       迷离的光影环绕在他身上,歌声苍老而又激越,一个个音符仿佛在追寻旧梦,寄托生命好时光。时光在穿越,这一瞬间,我们仿佛看到当年“陕西省毛泽东思想工宣队”里的那个文艺少年,那个历经生活的千山万水后,终于作别以往压抑的生活,向红火的日子开嗓亮相。家人们把现场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发在朋友圈里,获赞无数,同时也收到了许多留言,我们把手机上这条家庭新闻播放给老父亲看时,他兴奋地看来看去。
       也许,父亲没有读过泰戈尔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或者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句。他走在日渐稀薄的光阴里,把从前有些拧巴的生活过成了往事如烟,满心欢喜。老去的是岁月、是容颜,不老的是他生命里的情怀,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刘娟)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