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父亲的麦收
2019-06-10 14:07:10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字体:【

  儿时的习惯往往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长大之后和同龄人相比,有时我觉得自己有些品质也得益于这种小时候的劳动。

  我从农村走出来,这些年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见到黄土地,只要看到成熟的庄稼,依然会感到无比亲切。

  这不,麦收时节到了,依旧勾起了我心头无数个关于收割的回忆。

  一般来说,90后的年轻人对收割都不大熟悉,但我却是个“门儿清”的行家。我想,这主要是得益于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汉子,一个普普通通的黄土高坡上的农民,一个尽职尽责养育了三个儿女的好父亲……

  我的家乡在过去多年都戴着贫困县的帽子,这似乎也是家乡真实的写照。多年来,农民的谋生之道似乎只有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几个字很贴切,当年我学习到这几个字的时候,脑子跳出的画面就是我的父亲带领着全家人一起割麦子的场景,父亲的脸因为在烈日下早已被晒成了古铜色,汗水顺着脸颊止不住地淌下来,滴进脚下的黄土里。

  每当麦收时,父亲颇有些严慈相济的样子,自己的手底下顾着农活忙着不停,却还要时常抬起头来叮嘱我们姐弟三人:“你们几个娃,看着脚下,不要被什么给扎到脚……”

  麦收的时候常常是北方气候多变的时候,经常有一个词出现在我们的村里的大喇叭里,那就是“抢收”。抢收就是与时间赛跑,在下一场不可知的大雨下来之前,麦子必须要收割结束,甚至要摊晒好装进麻袋才行。

  农家麦收的孩子大多都是懂事的,我们自然也知道全家人的生活所需。姐弟三人上学的费用,以及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都依附在这片黄澄澄的麦田上面。面对自家一大片熟好的麦田,父亲拿出他曾经的军旅经历,此时威武果断地像一个将军,安排好今天的收割任务,他自己一路,母亲一路,我们几个娃子一路,然后把拿着镰的手一挥,第一个走进麦田开始收割。

  父亲疼爱几个孩子,却不溺爱,麦收的时候不允许我们袖手旁观。麦收时,父亲偶尔会在满地的麦茬里走过来招呼我们几个歇息一下,席地而坐喝点水。父亲开口跟我们几个讲话,内容无非是那些“今年是个好收成”以及“这次要交多少公粮”之类的,农家的闲话说得大多都是朴实且素净的。可是父亲却也时常说些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话:“你们这几个娃,一定要有出息,以后出去长见识长学问,哪怕再回来种地,那也能当有水平的农民。”

  在所有人都把种地当做又苦又累的行当,苦劝自己的孩子要走出黄土地的当时,我很诧异父亲竟然并不排斥孩子回来种地这件事。成年之后,我问过父亲,父亲的回答是“我也不求你们几个大富大贵,只愿你们都活得顺顺当当,种地至少不会饿着嘛。再说现在电视上天天讲新时代农民,你们学了学问回来种地,做做新时代农民也不错嘛,我看人家电视上那外国农民都用机械……”我在感慨父亲的想法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父亲对几个孩子沉甸甸的爱,他不务虚名,只为孩子考虑。

  多年过去,我到底也没有成为农民,而是成为了一名国企职工;后来的父亲也已成了他口中的新时代农民,从播种到收获都由机械辅助劳作,农村里各种小型机械的普及让我很久没有看到人力收割的景象了。

  消失的何止是割麦呢,公粮早就取消了,现在是国家反哺农业;家乡贫困县的帽子也在2019年5月份摘掉了;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幸的却是父亲在几年前离开了我们……

  如今,我时常赶回家乡去,看看父亲曾经耕作过的土地,和家人共同说起当年父亲带领着我们一起麦收时的景象。

  近年来,一首叫做《风吹麦浪》的歌曲流传甚广,我常常哼唱这首歌曲,不是为了内容,只是因为这歌名,它似乎能让我想起父亲坐在田垄上,笑眯眯的看着我说:“麦子倒了难收割,人要倒了难爬起,无论风雨,人和麦子一样,都不能倒!”(张新红)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