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父爱不会再来
2019-04-07 16:56:45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字体:【
   □闫群
   聚似一团火,散是漫天星。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一个多月了。
   前天晚上梦见自己爬上墙头想着法子撸槐花,却始终不能如愿,焦躁与无奈整晚充斥在心头……记得每年槐花飘香的时节,父亲都会隔三差五给我送来他亲自釆摘的槐花,母亲变着法子用槐花给我们做各种吃食,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历历在目。
   人都说,父爱如山,可我的文字却很少提及父亲。父亲是个农民,在我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乐观豁达不操心,家里基本是母亲作主。年少时,我勤学上进,两耳几乎不闻“学”外事,铆着一股劲要跳出农门,也很少和父亲交流,以至于我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真正开始了解父亲,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是在父亲重病陪护的这四个月。
   去年十月,当得知父亲生命期只剩半年左右时,我们整个家仿佛坍塌一样,瞬间没了主心骨。为了不影响父亲的治疗,慎重考虑之后,我们对他隐瞒了病情,直到最后一刻。天知道这四个月我们是怎样地如履薄冰,怎样地熬煎。我们姐弟三人陪着父亲和病魔作斗争,与时间赛跑,辗转数家医院寻医问药,选择治疗方案,明知已无回天之力,却一直心怀希冀,盼望奇迹……
   起初的日子,父亲坚强而坦然,每天还和我们一起追忆往事。从9岁失去双亲,兄妹四人相依为命说起,谈自己年轻时吃尽的苦和受尽的磨难,以及数次闯鬼门关的情景,同房的病友都百听不厌。身为教师的妹妹,比我更能调动父亲的情绪,她一边给父亲修剪指甲、按摩腿脚,一边抛引话题。我们谈文学,话历史,聊典故。聊到《秦淮世家》的作者张恨水时,父亲告诉我们他本来不叫张恨水,叫张心远。只因一辈子对冰心情有独钟,无奈偏偏冰心对他无意,多方努力无果,一气之下改笔名为张恨水,寓意恨水不能结冰。又给我们讲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父亲的话匣子打开了,如数家珍,一时竟忘记了自己重病缠身。妹妹说,幸亏得了老爸的“真传”,才使得她在给孩子们上课时,可以讲很多“番外”话题,让课堂生动有料。
那一刻,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瞬间被颠覆了。原来他不只是一个有着侠肠义胆的庄稼汉,他还是一个有情怀,怀揣文学梦的文艺达人。这么多年他无师自通,学会了拉二胡、吹笛子、箫和口琴。从2007年进西北饭店后勤部门工作以来,数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尽职尽责,深得同志们爱戴。他所在的岗位有需要维修的地方,总是自己先琢磨动手修,尽量不给工程部的师傅们添麻烦。每天傍晚时分,职工浴池门口总能传来他悠扬的二胡声,引来阵阵围观……
   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今年春节,我首次体验到“年关”的滋味。每天守护在父亲身边寸步不离,满脑子都是“断舍离“和“爱别离”,内心充满生拉硬拽的疼。我害怕黑夜来临,害怕哪天晚上离开父亲后就成了永别。白天守护在父亲身边,一只手握住他冰冷的手掌,另一只手在他手臂和肚子上来回摩挲。那一刻,我再也感觉不到我们之间还有什么距离和隔阂。插着氧气管的父亲躺在床上,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会呓语、一会蹙眉,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再也没有力气和我们说只言片语……
   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回老家安葬完父亲,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竟然在箱底翻出巴金的《家》《春》《秋》等书籍,还有父亲生前喜欢拨弄的板胡、笛子、口琴、箫。弟弟把它们一一收藏起来,说这是父亲留给他的心爱之物,以后没事可以学着吹拉弹唱。在二楼的库房里,妹妹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木匠工具箱,里面的墨斗结了蛛网,斧头锈迹斑驳,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物件,看得人不由得鼻子发酸。在儿时不好的光景里,正是凭借这个工具箱,父亲方圆百里地跑着做零工,供养我们姐弟。往事一幕幕,交织着心中最痛的记忆。那些深藏在岁月皱褶里的点点滴滴,都成为祭奠的花朵。我知道父爱不会再来,但他把他最好的给了我们!



责任编辑:刘诗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