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滨河北岸,穿过花园小巷,到达古城坡下,拾级而上,半山腰间,便是陋室所在之地。时下的说法,它是身处棚户区内,如若换个视角,却不失为风水宝地,这是乡愁所在,记忆所在之处。
陋室指的就是这间窑洞。坐北朝南,石头搭建而成,这是塞外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建筑类型,与陕北窑洞渊源一致,血脉相通。这间窑洞并不孤单,它与左右同伴紧密列成一排,有数十孔之多。而我独居其中一间。左右洞内“穴居”之人,我皆戏谑为“山顶洞人”。我与“洞友们”关系融洽,相处甚欢。虽互有院墙相隔,但并不妨碍说话。因隔墙有耳,可只闻其声,虽望眼欲穿,终不见其人。夜半,左右鼾声皆可入耳,我自嘲曰:“但闻鼾声响,夜深不知处。”
窑洞空间狭小,约十几平米见方。入得室内,一人则可以手舞足蹈,放浪形骸。多人则摩肩接踵,有行动不便之苦。窑顶为半圆形,恰是穹庐,笼盖四野。窑壁上泥皮斑驳剥落,时有“飞天”当空而舞。窗户为木制,几经岁月沧桑,早已破旧不堪,冽风可吹之,冷雨可打之。几眼玻璃,恰似小屋眼睛,虽不及明眸善睐,然窗外之风花雪月、四季景观皆可洞察。
唯有一室,故集客厅、卧室、餐厅、厨房等多功能于一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发挥其最大效益。土炕和灶台相连,故灶台烟火需借道土炕内炕道而出,土炕又需灶台过境之烟火加热。二者亲密合作,堪称完美。有了这“人间烟火”,窑内便有了温情,一日三餐,起居卧行,鲜活而生动。窑内陈设简陋,一张桌,一把椅,一架书。桌上笔墨纸砚齐全,书似青山乱叠。书架上藏书虽不多,然经史子集,小品杂文,亦能寻到几本,闲来品读,意趣盎然。窑洞后壁正中悬挂“宁静致远”楷书横幅,书者不祥,然笔力劲健,功底深厚。因了这幅字,陋室便有了精气神,好似人有了魂魄,龙有了眼睛。窗台上养着几盆花,慵懒地生长,绿叶衬着红花,红花开了又谢。原来她是为小屋守候着岁月呢!
窑洞内虽局促,可喜窑外有一小院落,于是又有了新天地。闲步院中,抬头可望天上云卷云舒,低首可观蚂蚁搬家,虫儿啄食。最是盛夏夜晚,皓月当空,清风徐来。于是顿感神清气爽,心胸阔达。
陋室虽陋,陋却不俗。我虽卑微,心似幽兰。陋室乎?雅舍乎?君若来,上座!
□杜全生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