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打猪草
2013-07-01 00:57:48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文/姚元忠
    在我的家乡,打柴一般是男娃的活计,打猪草一般是女娃的事情。但我既打柴又打猪草,这是因为我家只有我们弟兄三个男娃,而且我为老大,自然这两种活路都得干。
    打猪草用的家具是挎篮。竹子编的挎篮用一根枸皮拧的绳子绑着,绳子挂在我幼嫩的肩头,挎篮吊在我瘦弱的沟蛋子(臀部)上,挎篮之大与我的个子有些不协调,走起路来我就有些像小鸭子一摆一摆的。
    打猪草一般都在早上,我们披着飘荡的白色雾纱,染着晨曦的橘黄色,吸着田野清爽的空气,与许多孩子一道麻雀似地唧唧喳喳出现在野外。野草和我一样,经过一夜的休息就徒长精神,加上沾满了晶莹的露水,就格外新鲜。那时,我似乎对乡村野草很有些“学问”,能认得上百种野草,还“渊博”地知道哪些是猪能吃的,哪些是猪特别喜欢吃的,哪些牛吃羊吃而猪却不能吃,哪些猪既能吃人也能吃。猪草的名字土得很好听,好听得现在回忆起来都蛮有味儿。嫩儿菱,叶子很小很嫩,轻轻一掐,可以冒出绿汁来。刺根芽,叶子长而边沿有刺,但嫩的时候刺也“温柔”,遇上淌鼻血揪把刺根芽塞进鼻孔就能立马止住。根儿长,顾名思义就是根须很长,我们打它的时候,偏不理它的根,揪掉它细嫩的叶子就行了。苦麻菜,掐叶子会冒出乳一样白浆,据说味苦但猪却爱吃,想必像人爱吃苦瓜一般,能降火改善胃口。王八叉,名字有些难听,原因它长老了就结出许多分叉的小针来,扎在肉上生痛;扎在衣服上撕扯不下,令人讨厌,故而有其恶名,但幼嫩的时候却是好猪草。蛤蟆叶,叶子上的纹路就像蛤蟆的背部,有弧形条纹,一般长在路边或水边。水蒿,样子像端阳艾,但矮嫩,没啥气味,不像端阳艾因气味冲鼻猪并不吃。还有两种猪草叶子大若巴掌,椭圆形叶子那种叫猪耳朵,长圆形叶子那种叫牛舌头。这两种猪草猪虽然都可吃,但猪更喜欢吃的是牛舌头。那时候我还不理解过猪:真奇怪,怎么不爱自己的“猪耳朵”,却爱人家“牛舌头”呢。还有些猪草其实不算草,是树的叶子。但因为猪能吃,我们也统称为猪草。像茯苓树头、神仙树叶子、槐树叶等,有一种树叫枸叶树,似乎叶子天生下来就是猪的草,叶子里也含有乳般白浆,是猪的“细粮”。枸树皮可以编绳子,很坚韧;根部能结木耳,一下雨就胖兜兜冒出来,我们摘了让母亲炒猪肉片子,口留余香。
    在山坡的树林里或者灌木丛中打猪草会时遇惊险,或被荆棘刮破衣服和皮肤留下道道血痕,或被长虫哧溜一下吓得出一身冷汗,或无意间惊扰了窝里的马蜂,被蜇得哇哇直叫。但惊险一点也不会阻止我们的脚步,因为乡下娃胆大皮实,再说树林里常常有桑椹、毛桃、五味子、八月炸等迷人的野果。打猪草要想省力最好是去田块,那里长庄稼也长野草。自留地里的草是私人的,进去打就会挨一顿臭骂,我们不敢越雷池一步。集体地里的草也姓公,只要有,就可以进去随便打;只要是连根拔也算是帮助除草,一举两得。但下雨
    千万别进地,踩结了地,还留下犯错的足印,生产队长会把你的耳朵揪掉。
    乡下的猪草真是多,可是多不过打猪草的人。那个时代,真是个穷啊!穷得猪吃草人也吃草(野菜)呢,山坡上的野菜野草都长不过人与猪的需求,所以须背着挎篮满坡架岭地找,一头半天才能打满一挎篮。如果偶尔遇上了一片好猪草,那个兴奋不亚于饿狐狸碰上一只鸡。为了让有限的挎篮装更多的猪草,打的猪草总是在挎篮里用手不断压结实再压结实,甚至在挎蓝四周插上小木棍,将猪草码得很高,回到家里掏出来就是山一样一堆,交给母亲用刀剁碎,放进锅里稍微煮一下便可。那时候,家家都有一口很大的头号锅,里面天天盛着绿色的猪食,只拌上星星点点的包谷糠皮子(若遇荒年,糠皮子也轮不上猪吃了)。一头猪喂上一年,也才百把斤,而且是猪瘦毛长不长膘。不过那时的猪肉味道鲜美,瘦肉多,一点也不腻,特好吃。
    时过境迁,这些都成过往了。今年春天回乡,但见乡村路边田里满是我认识的猪草,胖乎乎嫩鲜鲜令人可爱,问起随行的表哥为什么这么好的猪草都没有人打呀,表哥笑我孤陋寡闻,现在猪早已不吃草了,只吃粮食和饲料,还打什么猪草啊?我又问,吃粮食的猪一定长得快吧?表哥说,那当然,但猪肉绝对没有当年吃草猪的猪肉香啊!表哥又介绍,一些养猪场还用含有激素的饲料养猪,那长得更是疯快,但就是猪肉不仅不好吃,而且吃了心里也总不踏实。
    看来打猪草以及吃草的猪与贫穷一道在家乡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这未必是坏事。然而,那儿时打猪草的种种情趣,尤其那时猪肉的纯真和清香却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