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夏的尾声,像一曲激昂交响乐的最后几个强音,虽有余威,却已掩不住力竭的颓势。就在这喧闹与寂静交替的缝隙里,初秋便提着裙角,悄无声息地降临了。 最先感知到这讯息的,是风。它不再是夏日那股黏稠燥热的气
梅小娟 前几天,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影过程中,面对日军铁蹄践踏下的南京,我心头布满厚重的忧伤,像刚落下一场浓烈的雾,又像深秋里飘过一场雨,一日一日地下着。别了,美丽的雨花台;别
唐山“拼了命地活下去,活着就有希望,一定要跟鬼子干到底。”当排长“老山东”意识到被敌军包围,战士们已经几天没吃饱饭,他下令分散突围,活下来的人去牡丹江松林镇的八棵松,在最高的那棵松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已经度过了60多个国庆节。最难忘的是1973年,也就是我13岁那年的国庆节,翻山越岭,步行20多里,享受了一次难得的看电影庆国庆的“精神大餐”。 那年我正在小学四年级读书,国庆
清晨,天光初破,城市还未完全从微凉的晨雾中苏醒,我却已循着阵阵喧闹,来到了熟悉的早市。 离早市还有段距离,便能闻到混杂着桂花香与湿润泥土的清新气息,那是秋日独有的味道。金塔东路上,早起的车辆稀稀
咸恒 雪域高原,冰川儿郎;穹宇浩瀚,点滴沧桑。涓涓细流,几多断肠;九曲十弯,路在何方。峡谷腾跃,西行不饶;容土砂石,蛟潜虬扬。北拓荒漠,塞绘江南;万千风情,也难流殇。贺兰山缺,阴山牧场;潇潇雨歇,再回路
春草 三尺方台传惠智,五更柴舍影单只。 甘为蜡炬耕没辍,亦做老干扶幼枝。 种豆结瓜花酿蜜,桃李遍布九州地。 含辛交瘁苦作乐,但喜山河多壮丽。
严天池 府谷,陕西版图最北端的县,陕晋蒙交界处,鸡鸣闻三省,陕西能源工业发展重镇。云游至此,感慨系之。心目所及,歌以咏之。 我抬头仰望便见了府谷府谷的前世今生府谷的岁月悠长府谷的皓月当空府谷的风雨苍黄 我
李永刚 我相信,今天的高兴如同八十年前抗战胜利时我的中国的高兴我相信,今天的欢腾如同八十年前抗战胜利时我的中国的欢腾我相信,今天大江南北的宁静如同我和你一样的宁静我相信,今天无数中国人的激动如同我和你一
彭小宁 一念秋风起,最是桂花黄。人随落花去,犹闻十里香。 初秋微凉,我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夜里,恍然回到老宅门前。那棵桂花树又一次涉梦而来,以香为绳,牵引着我一步步走近它,拥抱它。站在如盖的树冠
梁新会 从永寿县到我们店头镇大约44公里,基本都是山坡路,起伏盘旋,海拔从1200多米直降到500多米,人在车上犹如坐上了一架巨大的过山车,惊险又刺激。 店头镇位于永寿县西南部,是一块飞地。据记载,大象
杨恒艳 我常爱在城墙根下徘徊,总觉得脚下的砖石并非死物,而是沉睡的巨兽的鳞甲,砖缝中挣扎出几根野草,倒也绿得倔强。这青砖黛瓦间,时光流淌时恍若流水,缓慢地移动,将千年的尘埃都胶着其中。 城墙东
刘超 炎炎盛夏,我和三姑坐在轩辕广场上纳凉,这时一位大哥朝我们走来说:“刘老师,好多年都没见您了,身体可好啊。”原来又是一位姑姑教出来的学生。姑姑笑眯眯地回答:“都好着呢,你是94届
陈洁 新安江的水汽被暑色酿成黏稠的琥珀,将皖南的草木染得愈加浓翠,远山如砚台上扫过的笔峰,随着车行渐近,缓缓显出青墨的痕迹。大巴车转过最后一道山梁时,母亲正探着头向外望去,窗外的景致在她的眼眸中
贺育锋 “育育,你明儿回来看你爸不?”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我没有迟疑,答道:“妈,我回!”她接着说:“那明儿晌午我给你爸擀碎面,你十一点接我。” 明天是周六,我已安
李妍婕 每当我翻开那本边角泛黄的相册,目光总会停留在一张黑白照片上。照片里,年轻的姥爷身着八路军军装,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听见姥爷操
田小亚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份对于家的独特记忆。于我而言,除了温暖的小家,还有让我深情眷恋的大家庭——延长石油。二十多年的岁月里,这份情如溪流般奔涌不息。 回望历史长河,我的&ldquo
孟小芬 “爸,您真棒!今天比昨天多走了十米,咱回病房歇会儿吧。” “再走一点儿。”安顺稳稳扶着刚做完胆囊摘除手术的父亲(安全),在病区的走廊里缓缓挪移。八十岁高龄的安全曾患脑梗
陕西兵器工业工会 朱晓明 夏末初秋, 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之中, 南泥湾, 这个曾经书写过千古传奇的地方, 依然令人心驰神往。 历经多年的岁月沧桑, 不论是风雨的冲刷, 不论是战火的洗
孙亚玲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侯磊深耕北京胡同文化,他的《北京烟树》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城的变迁。文字间是胡同青瓦、巷口吆喝与院里老槐树,既有对儿时生活的留恋,也有对地域文化如何保存的深度
通用医疗三二〇一医院 欧娜 九月的南泥湾,稻浪翻滚。站在田埂上,我这个从汉中来的学员感到格外亲切。家乡汉中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眼前南泥湾则是“陕北好江南”。同样的金黄稻穗,却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 张学鹏 九月的南泥湾,金黄的稻浪在翻滚。由陕西工人报社组织的第二期通讯员培训班100余名学员一同走进了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用南泥湾精神锤炼作风,学习老一辈新闻人‘
法士特集团 李苗苗 在参加陕西工人报社通讯员培训班前,延安于我,更多是教科书上一个光辉的地名、一段滚烫的历史、一个遥不可及的精神符号。直至真正踏上这片厚重的土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我才明白:延安从
陕煤集团澄合矿业公司 薛双娟 踏上南泥湾这片热土,参加陕西工人报社通讯员培训班的经历如一场精神洗礼。在短短五天里,我们不仅学习了新闻宣传写作、AI技术与新闻报道融合等实用技能,还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纪
张光荣 自童年时起,对文学的敬仰便如一粒种子,深植心底。如今每逢闲暇,我常会推掉应酬,要么捧起心仪之书静心阅读,要么打开电脑,敲打一段段源自肺腑的文字。这些文字,既有被岁月扎痛后的呐喊,也有被日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