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成效一:大胆试、大胆闯,科技体制

——“三项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难点。
在全国率先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转化模式,有效破解了“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4.6万项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三年翻番。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举措,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入选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受到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一体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赋能。
把“一体改革”作为全省“八场硬仗”之首,支持聚集区、创新平台、重点单位等积极探索,建立需求牵引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市场导向的科研立项选题机制、尽显其才的人才流动共享机制等,有力推动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互融互促、良性循环。
——“五项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创新科技金融“五项机制”,出台“科技金融50条”,组建首期100亿元的省级科创母基金,推出70余款科技金融特色产品,为科技型企业贷款4200亿元,设立陕西股权交易市场秦创原专板,着力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成效二:优生态、强体系,创新支撑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

——科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决定》,修订科技进步《条例》,实施两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专班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体系,形成支持创新全流程的政策包,“生态赋能”的乘数效应不断放大,秦创原荣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表扬。
——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培壮。支持“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建好用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372家高能级平台,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基地,推动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边建设、边研发、边转化,努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区域科创高地加快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列入国家“3+3”创新体系,滚动实施重点项目168项。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1%、位居西部第1,创新产出水平指数排名全国第4位。陕西在国家创新版图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成效三:担使命、攀高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结出新硕果

——基础研究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增速达到17.6%,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万项,在三大国际顶刊发表论文49篇,高水平国际论文数量居全国前5,基础研究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动态编制“四链”融合图谱,建立“五个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库和“四张需求清单”,靶向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重点产业链技术难题1100余项,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万件。47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项目数居全国第2。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加有力。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产线,到光子芯片传输的数据洪流,从阅兵场上的“陕西智造”,到北斗系统的“中国精度”,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特高压输电等国家重大工程贡献了陕西力量。
近4年评选的“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陕西主持和参与的成果达到15项。
成效四:重培引、促融合,科技赋能产业跃升实现新突破

——科技企业培育量质齐升。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加速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了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重点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行动,新材料、太阳能光伏、航空航天、旱作农业等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前列,重卡变速器、单晶硅片产量全球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3,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陕西造”。
——产业创新集群积厚成势。围绕“一总多区”布局建设秦创原总窗口和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建成2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打造出一批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示范样板。今年1—9月,光子、无人机、增材制造等产业增速达到两位数。
今年1-9月,太阳能光伏(36.94%)、增材制造(20.35%)、节能环保(19.84%)、光子(17.39%)、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16.7%)、乘用车(新能源)(13.32%)、无人机(12.42%)、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12.17%)等8条产业链增速超过两位数。科技创新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驱动要素。
成效五:聚优势、扩开放,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呈现新格局

——共建共享机制持续深化。用好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北地区的对接合作,深化陕港、苏陕等协作机制,打造“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协同创新模式。
——科技交流合作愈发紧密。举办秦创原发展论坛、硬科技创新大会(核对名称)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杨凌农高会等交流活动,落地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研究院,建成200余家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协同创新成果日益丰硕。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引一大批知名高校、企业等在陕布局项目、平台。2024年,陕西输出西部、全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15.5%、20.1%和215.8%。近两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3位。
新时代、新征程、新跨越,陕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殷切期望,勇立潮头,开拓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在服务支撑科技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张梅 刘乐涵 张嘉鑫)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