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摄影报道
秋意正浓,硕果盈枝。10月25日至29日,第32届杨凌农高会如期举行,再次成为聚焦农业科技前沿的璀璨舞台。
行走在展馆之间,传统农耕的气息与尖端科技的未来感交织碰撞,一场关于农业未来的深刻变革,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科技成果,勾勒出未来农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图景,从构想照进现实,清晰地展现在每一位参观者面前。
在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农业智能AR分析系统格外吸睛。“该系统融合AI、AR、物联网技术,以可穿戴AR智能眼镜为核心,搭载自研田间作物表型AI算法。”该公司工作人员陈洪旭说,通过语音交互控制无人机、机器狗,能拍照识别病虫害,还能指导果树剪枝等作业。
众多农业科技力量在这里汇聚,遥控式果园管理机代替人工精准打理着模拟果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农场”系统,实时监测着农田的温湿度、光照情况……从智能装备、生物技术到新材料、新工艺,一系列农业科技前沿水平的创新成果令人赞叹。
种子,这一农业的“芯片”,正被科技赋予前所未有的潜能。在杨凌种业展区上,农业专家培育出的抗病抗旱、高产高效的小麦新品种,不仅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挑战,更能满足人们对食物品质与营养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一批富含特定营养成分或适于机械化收割的特色作物,展现了我国在种业源头的强大创新实力。
未来农业的图景,不仅是高产的,更是绿色与和谐的。本届农高会上,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将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的成套技术装备,展示了“无废农业”的可行路径;光伏农业、渔光互补等创新模式,巧妙地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了清洁能源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多重收益;不断推陈出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致力于让每一滴水都产出最大的效益。
这些探索指向同一目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回应社会对食品安全与生态保护的深切期待,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未来。
农业科学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展品”,而是走进田间地头的“生产力”。随着5G、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一个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农业未来,正从杨凌这片热土上不断生长。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①农高会现场。
②参观者了解激光育种舱。
③智能水肥一体机。
④参观者体验先进农机设备。
⑤媒体采访农业智能AR分析系统展位工作人员。
⑥参观者了解无人机、仿生机器人。
⑦农高会C馆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展。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