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企业新闻 千亩荒地变良田,振兴乡村谱新篇 ——陕建六建集团助力青海循化乡村振兴纪实
2025-09-26 10:04:13来源:陕工网
字体:【 】     分享到:

  9月的青海海东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秋高气爽,在积石镇西沟村与街子镇古吉来村交界的中山山顶,这片曾常年荒芜的土地上,挖掘机、装载机轰鸣不绝,陕建六建集团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的项目建设者们,正以铲车为笔、汗水为墨,在2067亩的土地上奋力书写“荒原变良田”的壮丽诗篇。

  “这里以前是放牧的荒坡,石头多、土层薄,连野草都长得稀稀拉拉。”项目经理焦杰站在施工现场,语气铿锵,“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片土地‘动一场大手术’,让它长出庄稼来。”作为一个集土地平整、渠道修建、涝池蓄水、道路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该项目核心是要系统解决“田、水、路、林”协同难题——既要把起伏山丘削成平整梯田,还要从十公里外引来活水,借助四座总蓄水量十万立方米的涝池,把千年荒草地变成“水浇地”。对这支常年与城市高楼打交道的队伍来说,这不只是一项工程,更是一场与自然、与极限的较量。

  多村部协调,真情破僵局

  项目刚启动,就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挑战。2025年5月进场第一天,项目所属三个村庄一百多位村民围住了刚刚抵达的挖掘机,情绪激动,一致要求“先划地,再谈施工”。

  焦杰快步上前,张开双臂挡在人群与机械之间,声音沉稳:“乡亲们,我是项目负责人焦杰!有话咱们坐下来谈,别伤了和气!”尽管汗水顺颊而下,他仍然坚持劝解。然而多数村民只使用藏语或撒拉语,沟通陷入僵局。他立即暂停机械,退后至安全区,紧急联系村支书,让懂撒拉语、藏语的村干部帮忙翻译,并将三位村民代表请进临时帐篷。

  “地推了,牛羊去哪吃草?”一位撒拉族村民红着眼问。焦杰递上热茶,在规划图上一笔一画耐心解释:项目将专门修建牧道,保障放牧区域,同时通过引水工程新增耕地,种植小麦、油菜,收入反而更加稳定。连续三场村民座谈会后,规划图、收益表、预留牧道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大家。“你们是真心办事,我们信你!”一位撒拉族长者握着焦杰的手说。

  “在多民族地区,讲真情比讲道理更有用。你把他们的难处当成自己的事,他们才会把工程当作自家的事。”回顾那段日子,焦杰感慨道。

  与山风竞速,精准绘梯田

  从设计30层高楼到削平海拔3000米的山头,技术负责人杨乾坦言“像是给大山做手术”。第一次踏勘,寒风扑面,荒草簌簌,连一棵像样的树都没有。他揣在口袋中的高楼图纸仿佛失去魔力,在这片荒原上“不管用了”。

  测量是第一步,风却成了最大敌人。刚架起的三脚架常被狂风瞬间掀翻。有一次,一名队员想都没想飞身扑救,膝盖重重砸地,双臂死死护住仪器。自那以后,团队给三脚架加装防风绳、压沙袋,测坡口时几人围成挡风墙,经常一站三小时,脸冻得通红,手指僵得按不下仪器键。“数据差一厘米,梯田的坡度就不对,水就存不住,一切都白费。”杨乾说。

  土方作业同样艰难。挖掘机首次在山顶“雕琢”梯田时,大家心里都没底。“以前最深挖20米基坑,现在是要削平数十米高的山头。”焦杰安排机械一字排开,从试探坡度到全面推进,最终每日可削平半座山。杨乾站在初现轮廓的梯田上说:“当时觉得不可能,现在明白了,只要敢和困难较劲,再荒的山也能变良田。”

  “粮草”夜奔,守护不绝

  物资供应是项目的生命线。物资调度员梁杰有句口头禅:“物资上不了山,一切都是空谈。”唯一进山路狭窄坑洼,一场暴雨就能冲成断途。一次大雨后道路中断,现场混凝土仅够维持两天。梁杰一边协调交通部门抢修,一边带队清理塌方。36小时连续作业,他站成一尊“泥人”,雨水混着汗水浸透全身,直到首辆水泥车缓缓驶抵山顶才松了一口气。

  安全员陈亚光、测量员汪温等人则是项目的“守护盾”。引水管线需跨越多段百米悬崖,测量组系安全绳、贴岩壁,在十几处险段完成复测。“脚下是百米深沟,岩石松动,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汪温回忆。为让藏族、撒拉族工人听懂指令,他们主动学了“大多了东”(藏语“停”)、“卡如多”(藏语“安静”)等安全用语。一次,藏族司机操作装载机险坠边坡,陈亚光疾呼藏语指令,冲上前示意熄火,避免了一场事故。还有资料员、联络员等终日奔波于项目部和各村之间。他们如螺丝钉,紧紧铆在岗位上,无声支撑起项目的“半边天”。

  高原之上,希望之田

  项目推进中,团队不断应对高原反应、复杂地形与文化差异。许多管理人员初上山时头晕胸闷,靠氧气瓶、红景天彼此照应。“没人退缩,大家知道这地是老乡的希望。”焦杰说。

  如今,1840亩土地已平整成型,16.5公里路基贯通山间,1号、3号涝池土方完工,2号、4号涝池完成四分之一。撒拉族村民常来工地眺望,眼中闪着光:“等地好了,我要在这地里种小麦!”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有效增加耕地、提升地力,还可保证春灌与冬灌,预计粮食产量提高三成以上。

  “我们来,不只是完成一个项目,更是圆老乡一个‘良田梦’。”杨乾说,每当看到村民期待的眼神,便觉得一切付出都值。“等到秋天这里麦浪翻滚,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风景。”

  风还在吹,机械还在轰鸣,高原之上,这群陕建铁军继续以荒原为纸、汗水为墨,在青海之巅写下担当与信仰,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而崭新的希望。(刘刚 孙建奎)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