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安黎一古人语境里的“大丈夫”,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真男人”,用坊间略带江湖的语说,就是“够爷们”。男人有真假之别吗?答案是有的,只不过衡量真假的标准并不统一,几乎每
1969年,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两派争斗、管理混乱状态的安康巴山机械厂迎来一批盼望已久的退伍军人。我是来自黑龙江高寒禁区大兴安岭铁道兵第3师11团9连的战士,成为令人羡慕的“老转”队伍的一
□胡智坤七月初,气温流火,我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行十三人陆续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始为期一月的实习之旅。此次实习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一个校企合作项目,也是我们这些交通运输系在读生首
□刘静 喜欢桂花,风动,桂花香扑入鼻、扑入面,沁人心脾,香得浓郁,又香得空灵。漫步公园,那一树树的桂花随处可见,浅黄色的小花蕾,一粒一粒簇拥在一起。桂花在半遮半掩的绿叶间若隐若现,那黄色还未遍及
□秦永毅昨晚聚餐时朋友捡了我的钱包,怕我着急,一大早朋友就打电话要给我送过来,盛情难却,便和朋友约好在老赵的麻食泡馆见面,在那里取钱包、请朋友吃麻食泡,顺便也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到了后朋友还没有来,为
□胡鑫水晶饼很老了,宋代就有。传说寇准还乡探亲,恰五十大寿,亲邻来贺。宾客散后,寇清点礼品,发现有人送了一盒点心,附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渭北老叟&
冯骁编者按: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宣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新时代陕煤人的精神面貌,引导和激励集团公司广大干部
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代江苏兴化县人。其一生艰难,仕途尤为坎坷。在科举道路上,他历经康雍乾三朝,18岁康熙四十九年(1710)中秀才。他两任“七品官”,为官十余载
李霁野写给茅盾的信这封佚信由茅盾之子韦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捐赠上海图书馆捐赠时附信封一枚 邮票完好茅盾的《简·爱》第二次未完成译稿封面名为《珍雅儿》(第一册)以黑色钢笔书写于绿色硬封面的笔记本夏洛
钩沉语文教育是民族教育之本,近代国文教科书向现代语文教科书转变的历程,就是百年中华文化传承、民智开启、公民意识养成的书面记载。语文教育对现代性的不懈追求映射在百年语文教科书当中,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选
□马亚伟初三的时候,樊老师当我们的班主任。她是一位年近半百的女老师,说话唠叨,总是苦口婆心讲大道理。正值叛逆期的我们哪里听得进去?所以学生们背地里都叫她“烦老师”。以前我很受各科老师的宠爱,
□邓荣河乡村教师,是挺拔在乡间的一株株白杨,成不了入诗如画的风景,只是一种昂扬向上的风情。虽然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四季常青的童话世界,但可以给孩子们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在那片天空下,天真无邪的孩子
□羊白我小学时的语文老师叫孙红伟。孙老师是个民办老师,个子不高,尖嘴猴腮,脾气不好,我们多多少少有些怕他,背地里叫他“孙猴子”。“孙猴子”二十七八的样子,还没成家,下面有三个弟妹在
□高中梅老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老师将我们引入知识的殿堂,帮我们把握人生的航向,为我们作出行为表率。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渊博的知识,让我们感受文明与希望
□曹春雷那时杨老师很年轻,马尾辫甩来甩去的。喜欢笑,一笑,眼睛就弯成了月牙儿。有同学做错了事,她佯装生气,努力板起脸来,高高地扬起教鞭,但落下时却轻轻的,像掸灰尘,憋不了多久,她自己就先笑了起来。上她
□周刚振站在小学课本翻来覆去的地方用心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工整的字等待渴望成长的目光融会贯通然后慢慢地一字一字擦去 许多个夜深人静之时或感悟或倾听幼蚕啃食之声在深山旷谷沙沙作响曾用一生的心血一字一字
书就在睡觉的床上、吃饭的桌前、写字的柜边,也无时不在回家的车上、旅行的背囊,沉思打盹、小憩迷糊的间隙。小的地方,有一本至数本,空间稍微宽展的有一堆甚至一摞。垛子整齐成砖,堆子散乱无形。任何时候的任何地
□雨凡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很不错。不同的朗读者,用声音讲述悠悠岁月里的故事,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情感。濮存昕、张梓琳、徐静蕾、麦家……一个个朗读者为我们展现了生命中最动情的时刻,让情感在
□王选信回到临潼才知道,美丽星期五要去新加坡了。“这次去准备呆多长时间?”“至少两年。”美丽说。十年前,女儿大学毕业后,嫁到了新加坡,三十多岁的人了,总算怀上了孩子,10月份分娩,婆
□马亚伟我们总是太过迷信时间的力量,也太过在乎时间的流逝。有些人以为,时间主宰着一切,世界每时每刻都被时间改变着。其实,时间只是陪衬。世界原本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人类出现之前,整个世界都是混沌蒙昧的,但
□孙剑波读过《绿山墙的安妮》,不由得会想起那被树木围绕着的绿山墙的农庄小院,那些弥漫着苹果树、李树、樱桃树花香的迷人山谷,那由各种绿植搭建的天然篷顶,美景把初来乍到的小女孩安妮震撼得沉默不语。行进在茫
夏末的子午岭八面窑瞭望台,像是一座伫立在绿色林海中的孤岛。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中闭上眼,清风拂面,簌簌歌声仿佛带来了满目苍翠。这是位于陕西延安黄土高原腹地的景象。几十年来,这里一直被当地的林业人默默守护着
鱼拓,大家似乎还很陌生。因为它刚刚从海外回归,阔别已千年。鱼拓,起源于中国唐宋,也有故事说晋代就有鱼拓出现。相传宋代朝野,鱼拓盛行。宋徽宗不仅为鱼拓吟诗题跋,而且自己也是鱼拓高手。香港有篇文章就在记述
大唐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当时的帝都长安是大唐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全国各地素怀天下高远的文人士子,纷纷“一番风雨路三千,背井离乡到长安”
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仅靠榫卯工艺,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使用百年而依旧坚固美丽,榫卯结构在我国建筑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