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面对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不禁想起一桩事。
小时候,我经常看见村里人早上在梦花树上挽枝打结,整个树就款款结结。我不禁问奶奶:“好好的梦花树,他们为什么要去打那么多的结?”奶奶说:“如果人在夜晚做了梦,清晨醒后,在梦花树上打个结,是好梦就可以实现,是噩梦就可以化解了。”
小姑子小丽又跑回了娘家,不用问,一定又是和她老公大刚吵架了。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周年了,都说“父爱如山”,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时刻感到慈祥的父亲用山一样的臂膀、海一样的胸怀,在天堂保佑他的亲人们。
记忆中,老宅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洋槐树,一人伸开双臂还不能将其合围。儿时的清明节上完坟回来,年轻的叔叔腰上绑着井绳麻利地爬上树干,在洋槐树上一根碗口粗横着的枝干上绑好井绳,将两根绳头垂到地面上。然后找来一块宽20公分、长50公分的木板,绑在两根绳头上,不一会儿,秋千就做成了。大人孩子们轮流荡秋千,年幼的我坐在秋千上,双手紧紧抓着井绳,叔叔用力推几下,秋千荡向空中。奶奶在下面紧叮咛:“我娃脚扎(方言:翘)起,手扳牢,跌到河里没人捞。”儿时荡秋千似乎是清明节最常见的习俗。
琼锅糖,一见超市所卖的这斯,我心中便顿感莫名。它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能如此分门别类,由条状到片状,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了?是“神圣”。且看那包装袋上的介绍文字: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工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
昔日的石川河,正如其名,布满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鹅卵石,大如老笼,小如馒头,有椭圆形、棒槌形、三棱形,有长的、短的、圆的、扁的,千奇百怪,斑驳陆离。在大小砾石和砂粒的簇拥下布兵列阵,顺着河床蜿蜒曲折绵延数十里,犹如一条冲出黄土高原的白色巨龙,在青岗岭下迂回盘绕而去,奔腾向前。那是家乡的母亲河,是年少时期经常逗留、涉足和穿越的地方,让人充满着无限的眷恋。
用无数先烈鲜血染红的党旗 每一条经纬都是钢筋铁骨 每一次扬起都是民族大考 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是一把铁锤和一把镰刀 用一百年的时间铸造
水泉坪位于旬阳县仁河口乡的西北方十公里处。这个地名,一听就给人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有山、有泉、有坪、有花、有草、有肥田沃土、有四季稻黍。这地名本身带着诗意、带着现代人渴望的慢生活的韵律。所以,在春风浩荡的人间三月天,当单位准备组织作家、艺术家赴水泉坪采风时,我一听到消息,心里就泛起了清泉一般湿润的感觉。
去年夏初,离家月余走进门,妻惊喜地说:“苗儿,开花了啦。”她把一句话掰开说,惊讶的神情,好像当年看见女儿学咿呀、儿子初挪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古远的诗,与此时此地的工厂无关,但它蕴含的岁月感慨,以乐景写哀情的沧桑感,却把时空维度拉到了近前。这长在诗经里的诗句,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了心间。
一片布幕,两张方桌,一盏烛火照暗影,五尺生绡做戏台,七紧八慢唱念做打,五人戏班演绎人间悲喜……
近两年无疑是作家陈彦收获满满的两年,同时也是其工作转换、举家北迁较为忙碌的两年。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忙碌中,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备受期待的“舞台三部曲”第三部《喜剧》也不负众望,今年如约而至。
二十年前,我读中学的时候就痴迷看小说,从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名落孙山,后来我在麟游当了一名养路工。
山村路边,一群人聚集,都仰着头。我用脚支住山地车,也抬头望。原来,有人在树上摘榆钱,一枝枝折下,扔下来。地面上的人便哄笑着,抢着接。居然也扔给我一枝,我忙接住,说声:“谢了。”张嘴就吃。
大概有1 0 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努力讨好别人。从我刚毕业开始,父母就教导我,在单位要听话懂事,赢得别人的喜欢才能对以后的工作有利。父母都是最平凡普通的人,他们的眼界和见识决定了对儿女的教育方式。
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因为家里穷,从来没有上过学,只是解放初扫盲时才认识了几个字。从青年、中年到老年,母亲常年累月从来不肯歇息,因为她总有操不完的心、干不完的活。
朋友在自己的露台种了一盆紫苏,只为观赏。生得蓬蓬勃勃的叶子沐浴在江南的雾气里,像是女孩脸上拍足了爽肤水,是一种水灵的紫,可谓钟灵毓秀。
小雨仍淅淅沥沥地飘着,我独自一人伫立在窗前,凝神远望深不可测的天际,就在这一年一度清明节的深夜里……
一掬黄土 一把泪水
雨打泪涕青烟袅,丝柳涤摇。
清姜河,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诞生地,也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河流中游建有自来水厂,也被称为宝鸡人民的“母亲河”。
我国茶谚,是什么时候最早出现的,很难确切考证出来。但有晋人孙楚《出歌》一说:“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这是关于茶产地谚语。从目前史料记载来看,这可能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茶谚句子。一般来说,在陕南茶乡民间,这些都是通过爷爷奶奶代复一代口口流传下来,所以书本上是很难见到。凡是出产茗茶的地方,不管你是走马观花,还是细品当地茶叶,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这浓烈的茶乡风情。
几次去福州,对这座美丽的祖国东南明珠,都未曾细琢浏览,连走马观花也谈不上。前不久,又去福州,朋友带去看了福州的名片、享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美誉的“三坊七巷”。半天的时间,穿梭于坊、巷、院、舍,流连忘返。放眼望去,石牌坊之后,便是宽敞的石铺街道。榕树参天,草花相映,春风拂面,心旷神怡。信步前去,兴趣盎然,虽跨街踱巷,倒是没有累倦的感觉。听了讲解,对这有名的建筑群有了肤浅的了解和认识。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