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梁飞燕昨晚下班回来路上,烧烤店门口的水果摊又摆出来了。烤肉是春天里最早火起来的夏日营生。仲春的晚上,那些摆在路两旁、空了有两个月的桌子已经围坐了不少顾客。桌上摆着啤酒烤肉,三两人一桌,聊着闲话。临路
□吴树民第一次品尝疙瘩面时,我还是父亲的小尾巴,父亲带我到县城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宴席最后端上来的就是疙瘩面,唯一留下的印象是面量太少,像我这样大的娃娃,吃三碗也吃不饱。走入社会之后,这才了解到疙瘩面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见面打招呼是一种基本的礼节。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见面都要相互问候,表示礼貌,体现尊重,反映修养,蕴含感情。这种以礼待人的优秀品质,在几千年的历
□周虎子 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灶王爷要出差天宫述职,凡间祭灶。若干年前的此日我来到人间,今日便是我的生日,明天就奔59岁了。我很少过生日。 从小在农村长大,没有过生日设宴庆祝的习惯。虽进城多年
徐志摩徐志摩是近视眼,一目了然。关于他第一次配眼镜的时间地点,韩石山《徐志摩传》(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这样说的:也是在开智学堂上学期间,他的眼睛近视了,家里给配了眼镜。第一次戴上眼镜,天已昏黑
□孙亚玲 我们所乘坐的旅游车稳稳地行驶在滇缅公路上。车窗外绿树荫荫,山峦起伏。远处雾气升腾,整个山头都沉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若隐若现,神秘而神奇。天空很低,低得你只要胳膊稍微再长一点点,就可以伸手触及
□辛恒卫 精准、实用、耐读是我对《陕西工人报》的第一印象,说起我与这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广大职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新成就和新经验,弘扬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的新思想和新精神,反映基层职工要求和
□朱雪平一枚端庄的透红从5 0 年前的远方飘然而至是云雀衔来的惊喜 我俯身拾起这份赠予顺着倒流河,找寻载它而来的那掬碧水,找寻挟它而去的那片白云从空灵的山谷,追到岸边的丛林树还在,那抹嫩绿傲于枝 时间不能储
□诗村你受大地委托纷纷扬扬而来捧上素雅的请柬约会一场洁白的盛宴你是春天的使者飘飘洒洒而来山花在你的胸膛里孕育麦苗在你的怀抱里成长
□朱金华转眼,又到了年根儿,要是单位的总结,尽可用华丽辞藻涵盖精彩罗列数据呈现桩桩件件成绩,对于咱平头百姓,盘点3 6 5 个日子里,掰指头算来能有几多值得记忆的瞬间呢。每个人都叹息着光阴流逝的无奈,现实中
□韩星海 它在“文房四宝”中没有名字,只能静悄悄置身于办公桌的一角,每天被大多数人翻去或撕下一页,提示着时间与日子,看起来平淡无奇。而我对它却不一样,每天上班第一件事除了翻阅,还要用笔墨标记
□张鹰 2 0 2 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注定是刻骨铭心的一年。新年伊始,新冠病毒就给了1 4 亿中国人一个“下马威”。但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疫情得到了控制,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怎能忘,除夕夜,我们的
□董邦耀 上世纪8 0 年代初,我在宝鸡市一运司经理办公室工作,全省交通系统节能工作会议在宝鸡召开,该司被评为节能先进企业。为此,我头一次采写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陕西工人报》,不几天,稿件被刊用了。后来
□吕相依 “妹,最近怎么样?”“姐,我把户口迁到深圳了,我已经在这买房了!”2 0 1 6 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表妹独自一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坐上了南下的列车。本以为小小年纪的她只图个一时新鲜,
爷爷一辈子喜欢侍弄花草,特别是在他退休后,小院的一隅种着名目繁多的花儿,吊兰、金钟、月季、绣球、指甲花等等,虽然都不是名贵的品种,但是爷爷像爱护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花花草草。花草也很争气,总是开得很好,
□孙娟 “老乔来了,大家注意了,安全帽戴好,小心被收拾!”大老远只要听见铃铛的响声,大家都会马上行动起来,赶紧检查一下现场的安全措施有没有到位。跟着老乔干活的人大多是跟着他干了好多年的老工人,
□春草世称此日为亚年,阴阳替交需祥端。枯枝孕苞蓄荒野,只为绽妍把春染。
吉林人社版的“今译足本”《随园诗话》,厚厚的三大本,1 5 3 2 页。大约为销售计,封面上竟是毛泽东视察黄河的大幅照片(1 0 .5 c m ×8 .5 c m),还有醒目的九个大红字:“毛泽东出巡必带的书
陈忠实的一生与文学结缘,《信任》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荣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也曾感慨,自己与背馍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为读书从乡下背
一位老工会主席眼中的作家柳青 柳青1 9 5 2 年从北京到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 4 年,文革后又在县城韦曲东街干休所居住4年,不但写下了著名小说《创业史》,也与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友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他们 我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每天都穿梭在
□岳明阔 我作为一名曾经的通讯员和成长起来的诗人,在自己人生路上曾多次得到陕工报的助力。早在1 9 9 6 年夏天,我创作的杂文《蛀虫当剐》首度在陕工报发表,“北国周末”专版主编薛喻阳老师还回了亲笔信
□牧犁 “额济纳”,是曾辉煌一时,西夏党项族语的唯一音传。世界仅存三处之一的胡杨林,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与内地县级行政区等同)政府驻地。清晨7 点2 0 分,是胡杨林景区日出的准确时间。时前,景区林
□赵春燕 去年冬天,我在重庆武隆支教。南方的冬天和北方不同,已近冬至,依然满眼皆绿。雨很寻常,几乎天天有。三角梅在雨中怒放,各种颜色的花都有,以紫色为最盛。道旁的桂花,处处飘香。这些情景,让我一度把异乡
□汪存 每年一到冬至,我就会想起“爸爸牌”饺子。记得高三那年冬至,正好是星期天。吃过早饭,母亲就动员全家人一起包饺子。我和弟弟手舞足蹈以示响应,打算比赛看谁包得快、包得好。在我的眼神示意下,弟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