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古城西安这个地方,从来都是“一城文化,半城神仙”。如今,我发现了这“半城神仙”中非常独特又宅心仁厚的一位,他就是中医学博士李宏。
校庆,小江架不住老同学的热情,一再申明自己是开车来的,还是被灌了几杯。同学小李说:“现在交警查酒驾,哪还会那么隐蔽啊,看下朋友圈一目了然。”
近日,小城酷热难耐,正午走在街上,热浪袭来,太阳炙烤着大地,真是划一根火柴,都能把空气点燃。昨日夜半,小区突然漆黑一片,如巨石投湖,竟让平静的夜晚激起无数涟漪,大家纷纷从蒸笼一般的室内大汗涔涔地下楼,眼巴巴期盼着……我的神思也游弋在那些年没有空调的日子。
大巴山深处农家的夏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是从哪一朵花、哪一片云、哪一汪水,或者是哪一棵草开始的呢?
本地文联要开会,组织者创建了一个微信群,便于大家交流。这其中有我,也有老于。
宋人岳飞,系南宋抗金名将,他一生戎马生涯,功勋卓著,是永垂不朽的英雄。他以武功著称,不唯如此,经纶外,诗词馀事,亦是颇得称誉。其留下的三首词作,忠愤可见。最著名者为《满江红》(怒发冲冠),另两首一为《
我们沿着国道318线,驱车翻过苍茫的高原,把雪山、湖泊、牦牛群远远地抛在身后,一路向西追逐着阳光,一直追到了巴塘。
巨大的云层像一块白色的幕布从高高的头顶往下落,远山在前,村子里吃完饭出来纳凉的人们聚在村口的小路上,说着一日的见闻,还有人大谈自己往日的辉煌,说的听的,都是那么惬意。忽地,抬眼一看,白云团像流水一样沿着前面的山壁流下来。无声地,像一块巨大的白面包一样的云也掉落在人们眼前,裂开缝隙又慢慢散落开来。要是气温再低点儿,它们就可以像冰块一样了,人群中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松软“白面包”从天上落下来,然后自然“切割”成无数的碎块。快回家吧,是不是要下雨了?在大家慌忙扯上板凳往家赶的路上,没走几步,眼前就乍然一团白……
池塘往往坐落在村庄较低的位置。它娴静、亲切、随和,就像圈养的牛羊,卧俯在村庄一旁。池塘是一面天然的镜子,又像是村庄的眼睛。它上映鸟雀流云、天光月影,侧含庄稼房舍、牲畜人迹。它用无言,见证着村庄的兴衰和过往。
2021年7月2日,是我生命里一个特殊的日子。
□杨毅波
涝河是从秦岭北麓流出的,为古长安八水之一。少年时,它还在县城西门外,女人们出城洗衣裳,孩子们下水打扑腾。没多久,涝河被改了道,整体西移一公里,且不是原来蜿蜒的模样,直通通向北而去。一条河被人强迫改道,这就如同人类的被迁徙,会缺失根的维系和习惯的磁场。前些年县上开始重视生态了,在河床里修了几道拦水坝,这才使得它四季不断流水。逢到雨季时水量丰盈,水面覆盖了七八十米宽的河床。
22岁的新媒体运营者芋圆,通过电影情节,从二手书里的手写文字中探索出了二手书的“误闯意义”。“我经常会在电影中看到通过某个媒介链接到过去,比如在图书馆无意中发现书里的小纸条,读者相互留言,最终引出一段故事。二手书正是这样一种媒介,读者写下的文字,后续的读者会偶然看到,产生一种误闯入他人世界的奇妙感觉。”
小时候,家在偏僻乡村。我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一本书都没有,这是我童年最大的烦恼。
叶广芩喜欢柿子树,她最喜欢的动作是和喜爱的每一棵大树拥抱,谓之:借借自然灵气。柿树是周至极普遍的树种,沟坡田野,比比皆是。柿树木质细腻,造型优美,却又朴实无华,秋天一到,捧出火红的果实,给人以惊喜和慰藉,“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敦厚中含着艳丽,甜美中蕴着苦涩,既大众化又考究到极致……细想,这对她还真的挺合适。叶广芩到周至,选择了老县城村为她的生活基地。
我对党的初步印象源于一本小人书。童年时,获取知识的唯一媒介就是姥爷管理的街道图书室,里面各种好看的小人书吸引着我。其中有一本至今仍记忆深刻,那就是《林海雪原》,书里共产党人杨子荣、少剑波的英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张思德、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古城西安,常来常往。但见十字街头,人流云集的钟楼邻近的西华门,那块小小的“岛屿”上,伫立着一位英姿飒爽的交警。
人是需要情感寄托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居有房出有车的生活不仅成为许多女孩择偶时的硬性指标,就连我身边的一些男同胞也都表示,衡量一个男人成功与否,就是看他住多大的房开什么样的车子。
项目顺利竣工,公司老总要请客,下班后,十多个人,男男女女,几辆车,呼隆隆往菜市场去,各采购各的,蔬菜、肉、海鲜,什么都有,然后聚齐往老总家里赶去。当然,由老总付钱。在他家十分宽敞的厨房里,每个人都系上围裙,轮番上场,做一道自己最拿手的菜。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是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他既担任党中央直属的联络员,负责党中央与全国各地党组织的联络,又为党的发展建设筹措资金、为党的刊物义务写稿、为党创办的平民女校义务讲课,还给陈独秀联系工作、给上海地方党组织租用办公场所、帮特工队保管武器……这些事迹,并非所有人都知晓。
中国人讲到饮食养生,常有个说法:“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中国传统饮食以蔬菜瓜果等为主,而植物大都在一年四季中完成一个生命轮回,每个阶段都有营养最为集聚的部位。夏日食瓜,消暑降温,西瓜自古就是消暑解渴的食品之一。你知道这一夏日甜味源自何处吗?
孩童时候,看到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心里很难受。为了改变命运,我努力学习,考上了心仪的师范学校,2000年8月被分配到商洛市商南县白浪镇任教。当我走进校园,看到学生们脸上满是对知识的渴求。那一刻,我下定
七月的田野上 在镰刀与稻子的对望中 一朵朵草帽渐次绽放
明明是天下闻名的霉干菜,在有些饭店的菜谱里却被写作“梅菜”,比如梅菜扣肉、梅菜烧鳜鱼等。梅菜是有的,特指广东梅州、惠州一带所产的菜干,与吾乡绍兴的霉干菜不是一回事。绍兴霉干菜用当地特有的大叶芥菜制成,因为经过腌制、发酵、曝晒等一番辛苦操作,鲜香味美,久贮不坏,色泽乌黑,在乡人口中又呼作“乌干菜”。将霉干菜改称为“梅菜”,似乎出于雅驯,其实是吃力不讨好,霉干菜的粉丝表示反对。起于蓬蒿的霉干菜,坦坦荡荡地展现了越人传承千年的制作工艺,它的基因经久而不变。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