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第五建平 故乡是我降临世间时第一时间接纳我的地方,也是我第一眼认识这个世界的地方。我们是彼此的唯一。我们的交融点就叫故乡,从而让我生出了剪不断的乡愁。 儿时的我总爱蹲在井边看大人们打水时,木桶
吴源极 秋一落脚,榆林的黄土高坡就换了模样。 晨雾像纱巾缠在山峁间,太阳爬上来时,塬上的谷子地便铺成金浪。风掠过坡洼,带起沙砾的轻响,混着糜子成熟的甜香——那是属于这片土地的气息,粗
姚钰 车出高原腹地,向低处行去,山势渐收,人烟却未见稠密。察雅就在这归途的转角处等着我——藏东峡谷的魂魄,先以清秀的容颜示人,继而才缓缓铺展开它深藏于岩窝之中的厚重与苍茫。 “岩
李永刚 看《血战台儿庄》时,我二十来岁 有的电影只是电影有的电影是一粒种子一看,就种在心灵很快会长出特殊的情感,成为永恒血战台儿庄看这部电影时,我二十来岁那天晚上,在影院灯一灭,没有了一丝喧哗声血战台儿
王慧春 生活中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失而复得,人生之幸事,便是其中一种。 周末,与女儿去奥莱想买套速干衣服,一上楼梯便是蕉下品牌店,这个品牌的衣服我们一直在穿,防晒且舒服,款式也新颖。我们
周菲 童年的记忆里,大舅的自行车总承载着风尘与惊喜。那时他每周骑着二八大杠在老家与煤矿间往返几十公里,去时帆布包里装着咸菜与干粮,归来却总能变出些肉食与家中难见的新鲜物什。最让我雀跃的是那只蝴蝶
罗锦高 岳父岳母健在时,我们常回新丰姚罗村看望老人。那时,他们还住在土坯墙的厦子房内。室内烟熏火燎灰土厚积,不时散发出烟灰土尘的潮霉味,整个空间仅有一张炕、一个柜子、一台老旧纺车和一些杂物,还有
赖家斌 母亲搬到城东新区一个小区居住,9路公交车正好有停靠站点,我常常从单位门前乘车去往她家,时间长了,就对这趟车熟悉起来,渐渐有了莫名的感情。9路公交沿途经过安康中心城区党校路、巴山路、金州路、
刘超 茶几上的玻璃罐里还放着去年从老家带回的雪花糖,琥珀色的糖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伸手捻一块含在嘴里,甜意漫过舌尖时,忽然想起小时候攥着几毛零花钱,在家属院小卖部打转的样子。那时总觉得,世界
陈菊艳 我和爱人从小生活在陕西关中地区,吃饭以面食为主。各种以面粉做的食物滋养温暖了我们,不管生活怎么改变,对于面食,我们都是情有独钟。爱人原来在部队时,每次休假回来,必然是先吃一碗手工面,挑起
杨恒艳 生活在城市,早已习惯被无形的洪流推着前行。鸣笛声、键盘声、消息提示音终日不绝,焦虑如影随形。我们学会用冷静掩饰慌乱,用高效掩盖疲倦,却始终安抚不了那颗渴求归属、渴望停顿的心。母亲的叮咛隔
吴树民 巴尔扎克曾说,作家是社会的书记员。崔宏建的文集《阳光从窗前流过》紧贴时代,内容丰富,记录详尽。我只谈谈几个艺术特色: 文字优美,给予读者阅读快感。在文集开篇《走近咸阳湖》的一段描写:&l
魏咏柏案头那本《中国人应知道的人文知识》,封面被我用指甲无意间划了好几道——它总让我走神,一走神就忍不住摩挲纸张。说来也怪,这本书不像别的书那样“板着脸”,而是会“咬人”
刘惜 段红芳的长篇小说《升井》付梓问世后,我迫不及待地捧读。小说的成功出版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使红芳有了满满的成就感,有了继续创作长篇小说的激情和动力。在当代文学中,煤矿题材的作品如凤毛麟角,而《升
杨翠平 近年来,作家祁云枝的科普文章可谓遍地开花,曾获首届国际生态文学奖、第十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是《科普时报》等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 她的《植物,不说话的邻居》一书,是一部优秀的生态科普
周洋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爱书人以书籍为灯,以古今圣贤的智慧作灯塔,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也在漫漫长夜里给他人以光明和希望。 胡忠伟的文集《书是一盏灯》便是这样的存在。钟叔河先生题写的书名,墨色温
卜丁金末元初,他曾活跃于长安及河汾一带,以精湛的制陶技艺闻名;他的作品造型规整、质地细腻,展现古代工匠高超技艺与独特审美……他就是元代制陶名匠“寄寄老人”,西安博物院现珍藏他多件
方彩琳 在陕北这片苍茫的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名为洋芋的坚韧生灵。它与黄沙为伴,与黄土共生,是陕北人民最忠诚的守护者与同行者。 以前家境清贫,洋芋便是一年四季的指望。它不受时节约束,任人取用。入
严天池 胡亥墓就在曲江池的南边,现在叫曲江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在大城市日益密集的高楼森林里,这里是一处幽静、闲适的所在,我曾去逛过三回。 第一次逛胡亥墓,挺久远,是四十二年前。那时才到西安,在南
我爱这世界我爱这匆匆而来的世间万物像是旷野中盛开的一株株美好的紫荆花飘向满山的野草、种子吹向那不同形状的山头和羊群 我爱这世界所有的风都坐在一起阳光温柔贴切摇曳着一场美好的梦境里面装满了烤得香甜的红薯和
孙小群 玻璃摇椅轻晃, 摇落一晌神仙时光。 淡绿绣球垂首, 偷藏半寸清欢入心房。 果香与茶烟缱绻, 舌尖绽开四季芬芳。 相对无言亦好, 任埙声、山风、虫唱, 将寂寞逐出耳畔回廊。
朱荣军 周末,想再去鲤鱼山看看。清晨天刚刚微亮,简单收拾完后六点出门,选择记忆中的老路。清晨的山路上,郁郁葱葱,雨过天晴,处处一派勃勃生机。玉米正拔节抽穗,五彩缤纷的玉米须像青春美少女色彩斑斓的
周万平 摄
周养俊 白鹿原上的秋是踩着苞谷叶的脆响来的。头一场西风扫过,塬顶的老槐树就抖落了半树叶子,黄蝴蝶似的在土路上打旋。赶车人挥着鞭子往坡下走,鞭梢划破晨雾时,能看见远处的苞谷地已经泛黄,像铺了层碎金
小时候沉迷于杨家将的故事,满门忠烈驻守雁门关戍边卫国,留下了一段传颂千古的感人故事。 仲夏时节,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千里,来到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进入仰慕已久的雁门关景区,算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