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职场故事 今天,我们记录自己
2023-11-08 15:12:35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编者按

今天是2023年11月8日,又到一年记者节。嘿,我的同行,此时此刻,你在采访现场,还是在采访的路上?

是在企业车间,报道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场面?是深入田间地头,反映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是在铁路建设隧道,和工人一起经历岩爆?还是在危险中艰辛前行,默默守望正义……

捕捉生活气息、记录百态人生,与时代同行、为历史注脚,诠释公义、捍卫真理,在追求真相的路上,记者从未缺席。

在第24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今天,我们记录自己》专题,展示本报8位最美记者、编辑的工作风采,也将祝福送给所有的新闻人,并以此致敬我们共同的信仰与坚守。

 

 

在路上,记者才是记者

两年的记者经历,让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身处记者这个岗位,我时常融入在感动和温暖中,更给了我广泛了解社会、理解记者这个职业的机会。

当记者的这两年是艰辛的。两年里,我深入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工厂社区,走进新闻一线,经历过风吹日晒的奔波,也不乏深夜里的奋笔疾书,虽然身心俱疲,但每当稿件创作完成时,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欢愉。

当记者的这两年又是甜蜜的。因为记者每天面对的都是新鲜的人和事,在一次次采访中,我触摸到人性的温暖,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烟火人生,这也是作为一个记录者最幸福的事情。尤其是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后,采访时的所有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欣喜和感动,那份甜蜜无以言表。

当记者的这两年,我一直在路上,在工作的路上,在学习的路上,也在积淀成长的路上。慢慢地,我从一个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的人,变得能主动与陌生人沟通;从对新闻稿件抓耳挠腮到熟悉各类新闻体裁,我也与这份职业一同成长进步着。

两年的采访经历,也让我知道记者这份职业并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容易和光鲜。我始终记得这样一句话:记者,从来不是一个名词,是“记着”看见的故事,是“记着”抵达的现场,是“记着”倾听的故事。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说过:“身处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为党和人民奉献的精神,用心去讴歌伟大时代的激情,就不怕写不出好东西来。”这句话仍然适用于身处当下的我们。

在这个信息已变得触手可及的媒体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依然为“新闻”两个字激动和骄傲。□郝佳伟

 

记录变化  捕捉精彩

我是记者,我是鲜康。

到今天,我已在报社工作了八年零三个月。三秦大地时时处处都有坚守一线的劳动者,也无时无刻不发生着温暖的故事,于我而言,对每一位坚守一线岗位的劳动者最好的致敬,就是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他们。

重新翻阅了一下入职以来拍摄的所有新闻摄影作品和文字稿件,23万余张照片、千余篇文字稿件。从第一次采访时与被采访者面面相觑的尴尬,到现在灵活自如地问答;从刚开始时稿件被要求重写时的羞愧,到现在得心应手地写稿……这一路,布满了坎坷和荆棘,凝结了辛酸和汗水。

记者的工作并非总是顺利,有时会面临危险,有时会遭遇阻挠,有时会受到误解。但不可退缩,不能放弃,要用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赢得读者的尊重和信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新闻工作者的勇气和决心。

疫情三年,有劳动者坚守的地方就有我的身影;

攀爬百米塔吊,遇到一松手便会一命呜呼的惊险;

走进殡仪馆,为逝者记录最后妆容时的胆怯;

拍摄焊工,眼睛被闪到整夜流泪未眠的痛苦;

3000多米海拔的秦巴山巅,对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默默付出者的崇敬;

制作的视频被央视记者看到后,紧急整理素材最终在新闻联播播发的喜悦;

……

每一次采访都有不同收获。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从业者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卷”的职业。我们要学习各类新媒体技术,我也将把自己打磨成写得了文章、拍得了照片、做得了视频的新媒体人,创作出更多更准确更有力量的新闻作品。

在以后的记者生涯,希望大家看到我名字的时候,更多的是我和新闻一同出现在报纸上,而我,一直和新闻在路上。

我是鲜康,我是记者。□鲜康

 

学劳模精神  讲三工故事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盖着遮灰布的老式电视机,这就是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的客厅,这位劳模就是曾经与赵梦桃齐名的共产党员林秀英。

2019年7月,报社策划了一个《讲述劳模故事》的采访活动,我有幸采访到了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林秀英。采访全国劳模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拍摄前特别紧张和激动。当我和同事扛着摄像机进入林秀英家里,看到她平易近人的笑容,我瞬间轻松了许多。

在采访过程中,听了她的故事之后,我理解了什么是劳模精神。

1938年,林秀英出生于西安市户县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7月,当时只有14岁的林秀英为了能吃饱饭,报名当上了织布工人。林秀英一心扑在工作上,争分夺秒为国家生产布匹。1975年,林秀英调往省总工会工作,但她依然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到国棉四厂参加义务劳动,不管刮风下雨,就这样坚持了19年。她时时告诫自己:“我永远是新中国的纺织女儿,纺织工人和劳模的本色不能变!”

我在后期剪辑时候,需要重复地看,但每一次看,都会被她的故事感动。

在新媒体工作的这五年时间里,我有幸采访了很多像林秀英一样的劳动模范,在他们的故事里,我对劳模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原来劳模并不是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作为一名工会媒体的记者,我们在报道这些劳模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吗?

作为一名青年视频记者,我将继续用镜头记录时代发展、传递工会声音、展示职工风采。我将继续肩扛责任与担当,勇做新时代新闻战线上的奋斗者。□王静

 

青春无悔  乐此不疲

我常常在想,记者是什么?有人说,记者是份体面的工作,是无冕之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业3年了,我一直努力在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

人们常说记者就意味着与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终坚信记者这个职业是精彩的。因为你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检阅和丰富自己,许多时候,你采访的对象,就是你奋进的动力。

在新闻路上奋力跋涉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果实也倍添了自信;3年的采写历练,我学会了用心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成熟的心态和对新闻导向准确把握的能力,让我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而倍感欣慰。

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觉新闻记者不好当。一位前辈曾对我说:“这一行做得越久,经验越丰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与顶峰的差距。对自己要求不低的你,有时为了用一个词来准确地形容想表述的内涵,却要绞尽脑汁想半天;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本来用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去采写效果会很好,而经验丰富的你却偏偏在策划时无法想到,以至于对写出来的稿件不满意而懊恼。”

我喜欢这份职业,只因为对记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在当记者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也是个经历过故事的人了,有了些许岁月积淀的智慧和能量,似乎已经带有了某种领略人生百态的沧桑感,然而,当我以记者的身份开始接近我不了解的生活时,我发现对人生这个大课题,还真是了解得太少。这些不断获取的新知识开始重新构建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记者这个职业让我对世界越来越糊涂,也越来越清醒。

记者是青春无悔,记者是乐此不疲,因为心中始终怀有一份对新闻事业最虔诚的热爱,所以我愿做那个最能冲锋的新闻战士。□谢明静

 

当专家更要做杂家

屈指算来,从1997年从事新闻工作至今,我在这条路上已经跋涉了26年,在陕工报也整整10年了。

这10年间,当记者5年,做编辑5年。我始终觉得,自己还是编辑部的一名新兵。记得当时到编辑部时,正值办公楼装修和报纸筹备改日报。我见证了报社发展改革阶段的两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当然,报社的发展也催生了我的进步,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沉下身子做事。

负责三版编辑工作时,成功策划了劳动教育大家谈等活动。2020年负责一版编辑后,感觉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容不得半点马虎,期间也吃过不认真的亏,教训深刻……编辑工作在幕后,没有了外出采访时的荣光,就要默默无闻、踏踏实实,乐为他人做嫁衣。

2022年改日报以来,我时刻提醒自己,一版编辑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得有过硬的政治素养,要在工会新闻工作中不断历练自己。

有幸连续参与采访陕西工会两次换届大会,对我是磨砺也是锤炼,既当编辑又干记者,既编一版也代编过其他所有的版面,把自己锤炼成“全能编辑”。

5年编辑工作岗位的历练,我也练就了一双慧眼。有人戏谑说编辑是“裱糊匠”,其实不然,编辑不能只做简单的复制粘贴,而要对每篇稿件反复通读,不仅“瞻前”还要“顾后”,否则修改的稿件就会前言不搭后语。

干编辑工作,每天紧张有序、每天都是大考,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我看来,陕工报的编辑最起码是工运理论方面的专家,熟悉工会工作,在编校实践中才能得心应手。另外还得是杂家,拥有广博的知识,对各个领域的各种学问,都得有所涉猎,略知一二肯定不够,起码要略知二三。要做好这两个“家”,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兰增干

 

永葆内心那份光和热

物换星移几度秋,在我从业的第17年,再次迎来记者节。邹韬奋说:“作为编辑,我只是为读者服务,一生乐此不疲。”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记在心间,付诸行动,永远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从大学毕业进入报社跟着各位前辈学习,到转身成为别人口中的鲁老师,时间那么短又那么长。因为,这17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做一名新闻工作者。然而,为了这个转身,我用6205天努力奔跑,奔向新闻现场,奔向公平正义,奔向与职工利益相关的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

坚持你所相信的,相信你所坚持的,别再问老记者“你还有新闻理想吗”,也别告诉年轻实习生“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我们的这个行当,绝不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否则凭什么拥有自己的节日?去前方、沉下去,去响应人们的呼唤,去关心人间的悲欢。“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用汪国真的这句话来形容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最是恰当。

从业以来,无论是曾经的维权部记者,还是现在的二版编辑,每一个新闻现场我认真采访,每一个报纸版面我用心编辑。我用女性独有的细腻和坚韧,关注读者需求,采写稿件几百篇,编辑版面千余个。维权职工送来锦旗时的感谢,言犹在耳;面对受访单位发来的律师函,不曾退缩;字斟句酌修改每一篇稿件,绝不懈怠;针对热点绞尽脑汁做好策划,乐此不疲;凌晨5点版面结束下班,无怨无悔……服务“三工”、贴近企业、贴近职工,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回首过往,既有两次获得陕西新闻奖时的喜悦,更有工作没有尽善尽美的遗憾,以及因忙碌无法陪伴孩子的愧疚,但我将永葆内心的那份光和热,紧握着手中的笔,一直走下去,一直写下去。□鲁静

 

在青春的赛道上奔跑

今年过得特别快,转眼又至11月8日,这是我的第二个记者节,也是入行编辑的第二年。

从上大学学习新闻专业到现在从事新闻工作,这条路走着走着,同伴越来越少,而我坚定地选择了留下来。为什么想从事新闻工作?每天能遇到新的问题、新的人、新的故事,通常还需要在短时间内接触新领域,迅速抓住重点和关键……这种“新鲜”的体验是记者、编辑这份职业能够提供的。

回忆起刚来报社的情景,第一次在电脑上完成组版时的雀跃,第一次加班到第二天清晨的疲惫,第一次因为不细心出现错误的自责……这些第一次,和那些琐碎到被忽略的细节,都是我成长的印记。

相比于镜头前和深入一线的记者,编辑的“热情”体现在白天报纸的版面上,工作职责要求我们呈现出惊艳且准确的标题、流畅且生动的行文,这些的背后正是无数个深夜不眠、挖空心思修改一个标题更是日常。看着记者的稿件,有时也在想,如果我去采访能做出什么样的报道,有时编辑灵感就这样迸发了。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载体、一种表现形式,内容才是关键。在网络信息时代,纸墨的浓香渐渐飘散,但我始终认为,一份报纸能为读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情感陪伴。

“如果青春有底色,那一定是奋斗。”2022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本报头版推出“无奋斗不青春”专题报道,呈现了青年一代劳模工匠的劳动风采。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向先进典型学习,锤炼“四力”,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若要问作为编辑,什么是我坚守下去的动力?那就是再过几个小时,读者能阅读到报纸,我很欣慰;读者能从报纸中获取信息,我很自豪。□郭雪婷

 

做个正能量的新闻人

2018年,我走入陕西工人报社,成为一名新媒体编辑。

在这个生活方式因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时代,五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新媒体编辑作为网络新闻资讯的发布者和把关人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当今社会不缺新闻,但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化解分歧、凝聚共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主动筛选出那些有益于社会主流价值构建的信息,守望理想信仰、守护文明底线、传递社会正能量,这就是新媒体编辑的职责与使命。

仍然记得2020年新冠暴发之初,我和同事们居家不停工,日夜不停地采写编发有关疫情权威信息、抗疫进展成效、一线感人事迹等新闻报道,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坚守官方媒体在这场宣传战役中的主阵地。

那段时间尽管工作量几倍于平时,经常天还没亮时就开始编发新闻,得以喘息时才发觉已日上三竿,虽然辛苦但却时常被身边同事坚守新闻工作一线、勇敢“逆行”的事迹感动和激励,这是我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最深切体验,也让我对新闻编辑职责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无论媒体技术如何变化,社会永远需要全面、权威的信息和深入、理性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意味着我们身处舆论宣传前沿的新媒体编辑要具备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担当精神,旗帜鲜明地传播主流声音,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自己锻造成政治素质过硬、熟谙网络传播规律、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新闻工作者。□胡睿琳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