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8月28日,在法士特集团齿轮联合一车间,机器轰鸣声中,义锐正与两名年轻技工围在一台精密磨齿机前,半俯着身子认真研究讨论。这样的场景,在义锐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很常见。
自2024年初挂牌成立以来,这个由4名高级技师、13名技师组成的17人团队,已成为企业攻坚关键技术、培育青年技能人才的核心阵地,被大家称为“车间里的技术‘急诊室’”。
工作室牵头人义锐,不仅是一名高级技师,还是“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的获得者。他坦言:“成立工作室的初衷非常明确,既要破解产线上的‘卡脖子’难题,也要让技艺薪火相传。”
今年4月,一台来自瑞士的高精度磨齿机突然“闹脾气”——C1轴频繁报警,加工出来的齿轮始终不达标。“因为是进口高端设备,大家起初都不敢轻易动手。”义锐回忆道,“我们跟着厂家和公司设备能源部的技术人员边学边干,熬夜分析图纸、调试参数,用了一周多时间,终于把它‘治’好了。”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随着新能源乘用车高精齿轴产线全面铺开,新设备、新工艺带来的挑战接踵而至。工作室已完成多条自动化产线改造和协作机器人应用测试,并申报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最新授权的一项“螺纹拔销器”,正是团队因传统工具在狭小空间操作不便而自主设计、制图、试制并改进的成果。
除了技术攻关,“传帮带”也是工作室的重要使命。
“我们不要纸上谈兵,要的是实战成长。”义锐说,工作室所有成员均来自设备电气维修、机械维修、数控加工等一线岗位。他们通过“以赛促学”,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以竞赛压力激发技术突破,同时,也通过“以干代练”,积极投身新能源乘用车高精齿轴产线建设,直面难题。工作室还自主搭建了一套符合电工参加国际竞赛的试验台,用于内部培训和赛前集训。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并未设在办公楼,而是扎根于生产车间。“把工作室设在一线,就是要让大家离问题更近、离技术更近。”义锐表示,这种“车间即课堂、问题即教材”的模式,极大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眼下,工作室正推进一条中间轴自动化产线的改造项目,3台协作机器人辅助上下料系统也即将投入使用。这些都是企业迈向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
正如义锐所说:“技术这条路没有尽头,但只要肯钻,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从一张草图、一次尝试,到一个成熟工具、一套系统方案,义锐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用一次次“小创新”,积累起企业发展的“大能量”。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