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袖珍拾趣,方寸焕新。近年来,西安累计新建改造170余座口袋公园,见证——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新城首府口袋公园。
小区门口童趣盎然,沿街步道树影婆娑。“见缝插绿”的口袋公园已悄然出现在西安市多个街头巷尾,让“转角遇见美”的诗意生活愿景正不断变成现实。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这些散落的“方寸之美”,正改变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居民在合能公馆西北角口袋公园打篮球。
居民在合能公馆西北角口袋公园锻炼。
浐灞国际港上善口袋公园。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以前去公园得坐车,现在出门就是。”7月21日,家住西安市雁塔区金泰假日花城的张女士,饭后在小区门口的口袋公园惬意漫步。这里原是丈八东路沿线的市政绿化带,改造后保留了长势良好的植物,并划分出彩林花园、运动花园、童趣花园和老年花园四个功能区,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
傍晚时分,雁塔区西部大道与沈家桥三路十字西南角的新城首府口袋公园便成了热闹的“社交天地”。孩子们在儿童游乐设施区域嬉戏玩耍,家长们则坐在石凳、长椅上轻松拉家常。
除了打造社交与童趣空间,口袋公园还嵌入了活力运动场。在长安区樱花二路和书香路交叉口的合能公馆西北角口袋公园,防滑塑胶步道成了72岁市民张为荣每日健步走的好去处,“这地面不硌脚,踩着舒服!”
不远的转角处,5岁的康康和小伙伴在绳网攀爬架上玩耍。康康的妈妈李女士说:“出来玩得更勤了。”
“运动出出汗、回家洗个澡,比刷手机畅快得多!”篮球场上,市民孔建军利用送孩子上课的“碎片时间”投篮。他介绍,这片场地利用率极高,“早上不到6点就有人晨练,傍晚经常爆满。”
这座5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通过分区设计实现了全龄共享。记者看到,园内设有智能照明系统,篮筐高度按儿童(7-9岁、10-13岁)及成人分级设置,儿童活动区和健身区采用圆角防撞设计,细节处处体现用心。
绣花功夫织补空间
口袋公园贴近市民生活,更需下足“绣花功夫”,为城市织补出更多“小而美”的呼吸空间。
《口袋公园建设指南(试行)》倡导“结合实施城市更新,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并强调“尊重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和植被,突出地域文脉特征,形成‘一园一品’景观格局”。
西安市经开区高铁新城草滩八路智汇公园充分践行这一理念。始建于2011年的公园曾面临铺装破损、灌木杂乱的问题。随着周边新园区建成及重点企业入驻,对环境和配套要求提升。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微更新”模式,通过局部修缮而非大拆大建,焕活老旧场地。这个“唤醒——市政绿地更新”的改造案例,近日荣获第五届亚洲人居景观奖公建工程类优秀奖。
同样运用“微更新”策略的还有浐灞国际港上善口袋公园。这座拥有全长约350米绿地的口袋公园保留了30%原有乔木,将原本功能单一的防护林,升级为乔、灌、草错落有致的生态组合,实现景观升级。同时,项目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采用透水铺装,增强了生态效益。这样的创新方式,既节约了改造成本,又实现了生态与功能的双提升。
“早年是河滩地,现在是幸福林。”枫林九溪小区居民李先生领着小孙子几乎每天都下楼玩。
今年3月,该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印发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向全国推广。
绿色网络持续延伸
口袋公园带来的生态之美,正逐步融入绿色宜居的城市更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持续推进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建设……增加群众身边的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近年来,西安积极落实住建部《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要求,秉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富有特色”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我们通过区县基层单位开展民意调查和测评,广泛征集市民对公园选址、功能、设施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公园管理处处长童志强介绍,紧贴市民需求抓建设。
在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面,西安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持续推进“三级”公园体系建设。今年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口袋公园不少于20座。
“未来还将引入更多智慧设施,让公园管理更智能、服务更便民。”童志强表示。目前,正在试运行的西安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城管便民生活地图”小程序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园导览、绿道查询等信息服务。
城市中的零碎地块、闲置用地等“边角料”正成为汇聚人气的“金边银角”,充实居民高品质生活空间的同时,实现生态建设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