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绥德工电段职工李达在进行信号机设备检修作业。通讯员 刘盼利摄
11月24日,陕北的夜风带着刺骨的寒意。晚上8时,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德工电段(简称“绥德工电段”)田庄综合维修工区职工李达身穿反光背心,攥着转辙机手持终端——今晚轮到他负责站内设备检修作业。
“小李,把工具再核对一遍。”工区副工长、工区团支部书记刘宇说。李达应了声,蹲下身仔细检查工具包:缺口标、专用扳手、转辙机手持终端,还有必不可少的强光手电,每一样都关乎设备安全。设备检修不同于日常养护,要对信号机、轨道电路、道岔转辙机进行“全身体检”,哪怕毫厘的偏差,都可能在冬季冻土期引发故障。
大家登上工区车,车轮的震动带着熟悉的节奏。车窗外,红色信号灯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像守护铁路的眼睛。“16号道岔点去年冬天就因为接点压降大,出现过接触不良的情况。”刘宇的话让车厢里的气氛顿时严肃起来。初冬时期是设备检修的关键期,既要排查前期高温留下的隐患,也要为冬季严寒作准备,容不得半点马虎。
抵达第一个作业点,李达迅速打开转辙机罩。强光手电的光束刺破黑暗,照在道岔转辙机上,金属外壳上的霜花清晰可见。他握着专用扳手,按照道岔设备检修规程逐一检查螺栓紧固度。“转辙机压力正常,缺口值2.0毫米,符合标准。”他一边报数,一边在检修卡上认真勾画,握着笔的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没遗漏一个数据。
最棘手的是SN信号机。它矗立在路基陡坡旁,周围杂草丛生。李达佩戴好安全带、安全帽后沿着湿滑难行的碎石路往上爬。到达SN信号机旁,他先擦拭机柱上的灰尘,再打开机盒检查内部接线。“工长,红灯灯位副丝螺帽固定不良。”他发现问题后马上汇报,“还好发现得及时。”说话间,李达迅速将螺丝紧固,并将有关信息登记在秋检隐患台账本上。
夜色渐深,李达的脸颊冻得通红,手指也有些麻木,但每次操作他都格外稳当。在检查轨道电路时,他趴在冰冷的铁轨旁,用移频表测试抗流连接线,屏幕上跳动的数值牵动着所有人的心。“长短线电流0.6A,测试达标!”当他说出这句话时,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意。
当最后一台设备检查完毕,坐上返回的车,李达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掠过的信号灯,想起刚入行时师父说的话:“信号工是铁路的‘眼科医生’,我们多一分仔细,列车就多一分安全。”此刻,陕北的夜晚虽然寒冷,但想到自己守护的铁轨上,每一列列车都能安全通行,他的心里便充满了温暖与力量。(通讯员 延一哲 刘盼利)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